金玉良缘:金银错与析木玉

2018-09-05

文 / 张文文

世间有许多完美的结合,其中金与玉的结合,总是使人倍感美好。清代以前有金玉结合,但并非金银错玉器中的金银错工艺及金银错嵌宝石工艺。而说起金银与玉的缘分,多见于乾隆年间。清代乾隆年间由“痕都斯坦”进贡清廷的玉器中有很多金银错嵌宝石玉器。这些器形独特别致,造型与做工或是纹饰图案都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众所周知,乾隆皇帝酷爱玉器,对此类“金银错玉器”更是很感兴趣,他不满足只凭进贡这一种渠道得到此类精美的玉器,于是开始仿制,并曾下圣旨命清宫造办处仿制过一些金银错玉器,这种工艺现在被我们称作“痕都斯坦”工艺。


金银错玉器自传入中国,是以进献给皇帝的贡品的身份出现的,足可见其身价之高,民间百姓仅仅是闻其名而不得见其物,为数不多的金银错嵌宝石玉器大多藏于宫中。可惜清朝道光年后,国势日弱,再未见制作,也因工艺复杂,这项工艺渐渐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潘炳衡等老一代艺术家努力复兴,才得以流传至今。


由于工艺的复杂和对玉质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包含着金银错工艺的玉件仍很少见。千璞滙,将析木玉与金银丝相融合,制造出心怀大爱的金银错析木玉套系——《文化》。千璞滙大胆采用析木玉中颜色最为纯净的玉色,采用错银或金丝纹饰,给人以高雅富贵之风既端庄华贵,古拙雅洁之匠意。


金银错对图案线条的艺术要求极高,图案的民族风格要浓郁,艺术水准要高,线条如同绘画的画笔,要活泼流畅,刚柔并济,形神兼备。艺术风格要靠精湛的工艺来完成,金银错的粗细要一致,开凿精度要求极高,否则金银线条无法镶嵌,或者失去线条律动的美感。


这件金银错析木玉作品是《永生》,作品以金银错的工艺勾勒出玉猪龙的形象,表达的是对红山文化的纪念及历史的传承,表达的是千璞滙“从未遗忘”的一腔热忱。


《幻影》作者: 张庆东

《琮真》作者: 张庆东


《琮真》取材于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幻影》取材于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这一方一圆,一南一北,代表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两枚玉坠上雕工很少,通体采用金银丝镶嵌。在金银丝镶嵌前,雕刻师首先要刻出镶嵌金银丝的凹槽。凹槽不可深不可浅,不可粗不可细,比玉石雕刻还要繁杂费神,一点差错就会前功尽弃。

《琮真》分上下两层,分别用金银丝描绘出戴冠人面像及兽面像。金银丝的颜色搭配运用,使《琮真》写实于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幻影》形象设计的基础是红山文化的代表:玉猪龙。雕刻师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玉猪龙的特点:圆眼平鼻,阔嘴獠牙,简约而不简单。


《龙首》作者:相阳


龙是中国最传统的吉祥圣物。在古代,天子总会给自己渲染上龙的色彩,腾云驾雾,叱咤九霄,在现代已慢慢地脱离了它的神话色彩,变成人们心中永不泯灭的一种瑞兽。


雕刻师寥寥几笔雕工,将这件龙首的鼻、眼、齿、鳞、须刻画得纤毫毕现,栩栩如生。更用金银错工艺将其祥瑞之气和飒爽英姿加倍展现,观之英气逼人,活泼灵动,令人心中迸发轻松愉悦的喜爱之情。


《圣德》作者: 相阳


在这里,圣德的形象是有着“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的地藏王菩萨。菩萨侧颜闭目,长眉入鬓,耳垂坠肩,嘴角含笑,用金银丝勾勒出头上天冠的华彩,眉心白毫相用金片点缀,仿佛感受到菩萨的佛光普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