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石产业进入多元发展时期

2017-12-15

文/本刊记者 马佳

2017年11月北京国际珠宝展上,以天工奖作品和玉雕大师展区为主的6号展馆内,人潮涌动。这是一年一度玉石雕刻主流作品的视觉盛宴,成为关注玉石雕刻人士每年必到的保留项目。可以说,对于玉石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的迷恋,是中国与全球其他珠宝市场最大的区别。


通过本次中国国际珠宝展上与业内外相人士的广泛交流可以感受到,虽然从2015年年中开始,玉石市场行情出现断崖式下跌,特别是中档玉石原料和成品价格下降幅度最大,但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2016年初至2017年年中期间,玉石原料价格震荡上扬,成品价格日趋平稳,且高端精品依然保持了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玉石品种多元化

由于玉石选材越来越多样化,玉石产品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许多之前并不为人重视的宝玉石材料,开始受到一线玉雕师的关注。许多之前在玉雕界见所未见的新颖题材与创作手法,也开始随着年轻一代玉雕师的成长而浮出水面。在2017年天工奖的获奖作品,除了一贯作为主流的和田玉、翡翠作品,更有玛瑙、琥珀、水晶、黄龙玉、寿山石、独山玉、泰山玉、析木玉等材料的作品异彩纷呈。


观众现场体验王一卜的作品《写意造像》。


从玉石产品类型上看,大型器物越来越少,雕件、摆件中,中规中矩的越来越少,而巧用新、奇、特的材料,做成有新意、有特色的小物件越来越多。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史洪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天工奖参赛作品种类繁多,从选择雕刻作品的材质上来看,可以说囊括了国内目前发现的所有玉种。在题材上也更加广泛,除了“祈福”“福寿禄”这样的中国传统题材,也有一些现代题材展示,比如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方式表达,都融入到玉雕作品里。


史洪岳说:“我国玉雕行业内的创作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差,近几年,消费者对审美的态度、对审美的理解更深了,玉雕行业创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加贴近自然,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心。”


而在今年11月份中国国际珠宝展期间举办的“2017国际时尚翡翠首饰设计大赛”中,种水色俱佳的原料固然重要,但是与其他材质相结合,更注重精妙感和设计感的产品效果更加明显。

材质多元带动产品形态多元

在展览上,很多玉雕大师都在试图打破原有的界限,开创出新的风格:一百多个佛头剪影形状的玉片,悬挂在一个铁架子上,按动机关,就有叮叮当当的玉振之声传出来。玉雕师王一卜的作品《写意造像》,将文人山水的写意精神与传统造像融合出新。

吴秋强翡翠新工艺产品《三生佛》


樊民军的大型装置艺术展示“玉碎”以及光玉饰界展区内,以玉当画、以玉为灯的生活化玉雕概念都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也给人以新的启迪。


正如史洪岳所说:“在过去,玉雕是优秀而传统的文化。近几年,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在雕刻、创作手法上都有新突破,比如将传统的玉雕跟现代的雕塑结合起来,传统观赏石跟玉雕结合起来,实际上是玉在跨行业、跨领域的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一些变化。” 


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精雕工艺结合而生的新派玉雕装饰作品受到世界艺术界的认可。今年10月,有6件中国当代玉雕作品被陈列在大英博物馆,这也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收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标志着秉持工匠精神的中国当代玉雕第一次走进世界顶级的艺术殿堂。


史洪岳认为,新时期的玉文化怎么样才能跟老百姓的精神境界以及社会的文明程度更加吻合?这需要有一种新的玉的文化和理论来提升。同时,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创造出一批能够传承,能让后人通过作品了解到我们这个时代风貌的重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