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退出,只有拥抱创新
文 陈汉义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头脑发热的产物,真正的创新需要系统的方法和基本要素的保障,在浮躁的商业社会,伪创新多于真正的创新。越是有价值的创新项目,往往来源于基层,在中小企业孵化,在大型企业生发和放大。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化的路径,人类文明一路从石器时代走到陶器时代,再到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上世纪初跃升到现代工业文明,而今天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从现代工业文明到信息化时代,仅仅用了一百多年,这是人类历史最为辉煌地一百年,也是人类创新速度和质量最高的一百年。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企业,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消亡,因此,今天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创新无处不在,这是对创新最好的诠释。
放眼世界,创新可以归纳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简称“两创”。技术的进步是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生产力,调理生产关系,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一个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被称之为文化创新,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升全社会精神层面的信仰和追求,以弘扬文化主旋律的创新既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也会创造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必须正确认识创新的重要性
一提到创新,很多企业认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到头来是否有回报还不确定。即使会取得成功,模仿者也会一拥而上,把创新红利释放的时间快速压缩,最终的结果是谁创新谁吃亏,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因此,就对创新失去了兴趣,甚至自己成为模仿者,在中国有这种思想的企业家占了大多数。
从表象上看,这个逻辑是成立的,社会上也确实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是,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维度看过去,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把创新做为核心竞争力,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更不要说成为行业的明星企业了。所以说,不是做不做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创新的问题。
创新分为很多层次,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是有难度的,而企业所讲的创新,实际是应用创新,是对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应用创新要解决的是规模化产销,商业模式探索和市场需求的建立,而不是技术性原创,难度指数大幅降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天猫和京东电商其实都是应用创新的典范。
很多企业家缺乏对创新工作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创新的系统规划和推动,是把事情想难了,而不是做起来难。尤其过去40年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增长奇迹,在14亿人的旺盛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谓一路高歌猛进,只要能够满足需求,就可以赚到非常可观的收益,有高增长的经济推动,形成了赚快钱的大趋势,多数企业家是没有心思和动力去做创新的。
可是,今天就不同了,从2013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短短五年时间,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消费意识的转换,消费人群的更叠,消费者购买力的持续衰退,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商业逻辑。一批曾经非常优秀的传统企业,未能够抓住这几年的时间窗口及时进行创新,或者说想创新却没有团队,又缺乏创新经验,基本上都陷入严重的衰退。市场大洗牌洗掉的一定是创新投入不足,靠存量市场和人口红利生存的企业,而留下来的会是有市场创新能力的企业。
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创新,在危机到来的时候,每一个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行动都会空前高涨。世界上很多重大的技术创新都是危机倒逼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得到快速的恢复和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战争期间,各国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用于军事的技术创新,这些成果在和平时期被快速转化到民用,有效提升了生产力,也再造了现代科技所支撑下的新型生产关系。当下,中国社会最热门的两个词应该是“科创”和“文创”。上至国家大政方针,下至每一个企业的发展规划,科创和文创是必须要突破的目标。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投入,没有一定时间的坚持和积累,紧要时再去抓创新是来不及的。创新取得成果一定是厚积薄发,创新的初衷也一定是未雨绸缪。为创新力不足的企业感到惋惜,也为在创新上取得成绩的企业感到骄
傲。
创新需要基本要素的保障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头脑发热的产物,真正的创新需要系统的方法和基本要素的保障,在浮躁的商业社会,伪创新多于真正的创新。越是有价值的创新项目,往往来源于基层,在中小企业孵化,在大型企业生发和放大。创新需要的基本要素包括基因、生态、政策、人才、投入五个方面:
基因是指企业领头人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够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能够带领团队对创新进行持续的推动。各个行业优秀的企业家基本都具备强势的创新基因。创新并不难,难在企业的领头人是否有明确的创新基因,企业的
价值观是否会支撑住对创新的持续投入。
生态是指企业所面对的外部市场环境,当外部市场环境宽松,企业盈利能力很强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弱化创新;当市场环境恶劣,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很多企业都会转过身来重视创新,所以,能始终如一把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极少数,如果是这样的企业,就一定是行业的引领者,比如华为、格力等,多数企业基本是按照市场生态环境的转换在确定企业的创新战略,就当下的市场生态来讲,创新是大家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事情。
政策是指政府层面对创新的制度安排,至少在十年前,中国领导人就提出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企业创新,也投入了巨额资金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从世界范围内吸收和学习先进国家的创新成果,才有了今天中国在科创和文创领域的全面进步。现在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行动被调动起来了,一个创新型社会的蓝图已经徐徐展开。政策对于企业创新来讲是锦上添花,即使没有政策的支持,企业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也必须要认真做好创新工作。
人才是企业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创新人才团队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营管理团队,首先,创新团队要具备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特征,其次,要能够选择到优秀的创新带头人,最后,创新团队的稳定高于一切。找到一位优秀的创新带头人是最大的难点,所以很多中小企业的创新带头人很多时候就是决策者本人。过去三十年的教育机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之需擦肩而过,今天,当我们要进行产业升级,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候,创新型人才的严重缺乏成了最大的掣肘,全球招揽人才是未来中国优秀企业的必然选项。
投入是很多企业是否重视创新的风向标,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投入的多少直接会反映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凡是舍得在产品和市场开发上持续投入的企业,最后都有机会做成产业的强者,反之,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学习的企业,靠牺牲产品品质降低成本,可以靠短期的价格优势获得生存的机会,一旦遇到市场出现重大变化,多数都无法坚持下去,更不要说可持续经营,近五年被大量洗牌的企业,基本都属于这一类。没有持续地投入,创新永远就是一句空话。
创新的焦点是市场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的焦点是市场,不是产品。 企业的创新必须永远以市场为焦点。如果只是把焦点放在产品上,虽然能创造出“技术的奇迹”,但只会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回报。
德鲁克的这句话同样适合中国的市场和企业,从另外一个纬度来解释一下德鲁克的观点,一个企业以满足市场需求做为经营目标,那么他的注意力就会在产品的迭代更新上;只有以创造需求做为经营目标,那么企业的注意力才会转换到市场上,才会深入研究消费者,最终在看似密不透风的市场上找到新的突破口。
我们必须承认,优秀的品牌基本都是创造需求的高手,研究消费者是这些品牌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制造商多数都在深入研究产品的性价比,想尽办法扩大存量需求的市场份额。正因为如此,很多制造商赚钱后热衷于创立品牌,但是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就是制造商的思维定式决定了他在经营品牌时走技术创新和产品导向,严重忽略对市场需求的研究,更不要说更高层次的创造需求。
中小企业是应用创新的主力军
前面已经讲过,创新分为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国家和大型企业集团无疑是基础创新的力量,而中小企业是应用创新的主力军,放眼世界,也是这样的规律。近些年,中国企业家一直在积极学习管理与创新,大批企业家到世界各国研学,大家最为推崇的是德国、日本、以色列的中小企业。这三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上都位于前列,推动这些国家创新发展的动能主要来自于中小企业,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中小企业成为应用创新的主力军,是一种正常态的社会分工,大企业在存量市场上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中小企业不可能选择与大企业进行正面竞争,小企业的生存之道是走对市场进行细分的差异化路线,进行市场创新,对市场进行细分,通过精准定位,开发出不同于大企业的全新市场需求。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市场上分别有自身的定位和生存空间,小有小的精准和灵活,大有大的主导权和市场占有率,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在同等的市场环境下,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会更强!
德国、日本、以色列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几代人在潜心研究一个领域的某一项专有技术,可能只是一只汽车上的螺丝钉,却能成为全世界很多大汽车公司的客户,因为他们的产品无论在技术和品质上都无可挑剔,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中小企业,在为这些国家甚至全世界的大企业输送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才有波音飞机、中国高铁这些工业文明的皇冠。这些企业的坚持和传承,就是近些年中国企业热聊的“工匠精神”。在中国,“工匠精神”成为很多中小企业的营销概念或宣传口号,真正脚踏实地践行“工匠精神”的并不多,这里既有创新制度上的缺陷,也有企业家自身价值观的问题,总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用创新动能并没有真正释放出来。
黄金珠宝产业创新的现状
从产业发展的纵向上看,黄金珠宝产业的创新也是波澜壮阔,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行业从零开始,经过三十几年的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珠宝市场。黄金珠宝产业的不断迭代是创新在推动,尤其在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领域,更是可圈可点。可是,如果与时尚消费品和奢侈品产业进行横向比较,黄金珠宝产业的创新明显滞后于近邻的产业,而且差距还非常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位于金字塔塔尖的文化创新与品牌创新严重滞后。
对这个问题,有识之士也是多有分析和总结,金银贵金属和稀有宝玉石的材质特征决定了黄金珠宝有双重商品属性,一个是时尚消费品和奢侈品,一个是投资收藏品,在买方市场环境下,材质的好坏成为黄金珠宝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营策略也是追好卖高,在这种经营环境之下,黄金珠宝企业在文化与品牌创新上自然会缺乏动力。
2013年抢金潮之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进入新常态,黄金珠宝市场也进入了持续的调整期,时至今日,此轮调整仍在继续,市场彻底发生了质变,一批批企业被淘汰出局,短短五年时间,全行业开始重新认识创新的重要性,重新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科创和文创也不约而同成为黄金珠宝产业的新热词、新概念、新目标、新希望。这正应了前面讲到的一句话:“创新都是被危机倒逼出来的”。在当下的黄金珠宝产业,这句话更加适用。
当创新的行动变为一场潮流的时候,就会发现创新人才的稀缺在严重制约创新成果的品质和创新的产出,伪创新的大量涌现,对优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疯狂侵权,成为当下市场的突出特征。企业经营好的时候没做到未雨绸缪,今天需要的时候就只能临时抱佛脚,这是大多数黄金珠宝企业当下的创新状态。
如果回顾黄金珠宝行业近十年的过往创新,能称得上重大创新的真是不多,就技术创新而言,3D硬金及3D硬金镶嵌,硬足金及硬足金镶嵌,大规模3D打印,CNC设备与技术应用,培育钻石等,算得上是有技术含量的创新,也确实在产业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高纯度黄金和高切工钻石,古法金和5G黄金,是纯粹的营销概念炒作,也是一些企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在这些概念的背后,找不到技术创新的价值。
在品牌创新上,近些年钻石品类的I DO、戴瑞、BLOVES都走出了独特的本色。黄金品类中,世界黄金协会的“囍福”结婚金饰,引导了古法金工艺潮流的“老铺黄金”是典型的品牌创新代表。大玉石品类的“小棉袄的陪伴”原创IP品牌,是诠释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破解亲情消费的超级密码。珊瑚品类的“喜珊”原创IP品牌,用欢喜文化重新定义了红珊瑚在新时代的新价值! 可以预见,黄金珠宝产业转型升级对优秀的文化创新品牌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现在还只是个开始,未来的三五年,是黄金珠宝产业中小企业从品类时代向品牌时代升级的关键时间窗口,顺利实现升级的企业,有着光明的未来,反之,从市场上退出将是大概率的结果。(责编:刘丽丽)
相关阅读
如何培育新时代黄金珠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市场的变化既有周期性的客观规律,也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宏观要素问题的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难,市场竞争逻辑的颠覆,人力资源的缺乏,使传统的黄金珠宝企业,感受到了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
有温度的佩戴物——情感与当代首饰
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将某些石头、珍贵的动物骨头作为驱病、辟邪、召唤好运的象征性物件进行佩戴。这些佩戴物可以使人们感到安心、愉悦和快乐。可以说,首饰自古以来就拥有附加属性。
珠宝零售新解:人连接人
众所周知,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珠宝首饰市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珠宝产品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的国家之一。
顶级珠宝商有多值钱
在珠宝饰品销售中,最典型的话术是宣称每块宝石都是独一无二的,买家看重的是和那件宝石饰品的缘分。而现在,这种购买的缘分降临到了珠宝饰品商的头上。
新黄金时代,珠宝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今年的印度节日季金饰需求有什么不同
写在12月:致敬这珠宝的最美好时代
写一封给大自然的情书 ——四季与当代珠宝首饰艺术
陈道富:黄金的金融属性需再认识再开发
要想看懂黄金,没有百年视野是看不懂的,黄金有千年传统。当前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中央和国务院对当前态势最顶层的判断,怎么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黄金市场在今年投资品市场中是一道比较亮丽的风景线,目前黄金在金融市场中表现出怎样的态势?
全球降息潮:增持黄金成为资管重要选项
今年以来,美联储时隔11年重启降息,从上年四次加息到今年8至10月连续三次降息,美联储在降息通道上狂奔,与此同时,全球很多国家也纷纷降息。降息潮遇见负利率,让黄金等全球资产价格面临重估,黄金及资产配置成为关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