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为谁而建?

2017-08-15

文/本刊记者 魏翔琪



中国的园区经济虽只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不断迈上新的阶梯。以科技园区为例,自2001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提出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掀起了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浪潮,也将我国科技园区发展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现有产业园区突破自身存在的问题,向更高目标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内各黄金珠宝园区的构架来看,与经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产业孵化、技术创新、世界级产品创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应该看到,目前,一些黄金珠宝园区发展方式正在出现新的趋势和特点,如增长方式由注重规模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变;资源配置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专业服务业相结合转变;环境建设由相对注重硬环境向更加注重软环境转变等,这都为未来黄金珠宝产业园规划发展提供了引导。


然而,无论产业园如何转变,如何升级,都是为产业园中的企业,为企业中的员工服务。那么,在全国各地兴起的产业园,究竟有多少规划是为企业着想的?又有多少配套设施为员工谋福利?

迎合转型升级,却画蛇添足?


在黄金珠宝产业园成立之后,地方政府都会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动用一切资源来吸引大公司落户,其背后的动力则是招商引资的压力。然而,在廉价的资源接踵而来的时候,各类公司积极利用资源急速扩张,工业地产的开发,在某些地区变成了一场以社会资源作为交易的圈地运动。


在陕西省潼关县有一条与众不同的黄金首饰街,附近的人们都会来这里购买首饰,一方面路途近,不需要去市区;另一方面价格便宜,这里的黄金价格往往是当日金价加几十块的加工费。随着不断发展,原来的回收加工作坊在近20年的洗礼后形成了现在拥有百家商户的黄金首饰街。2012年,潼关县政府与北京天和骏业务公司签订合同建立黄金首饰产业园,并在同年进行了动工仪式,然而,在2014年由于后续资金不足,该项目便胎死腹中。2015年,县政府的招标项目中有华夏金城3D打印金银首饰产业园和潼关金银产品深加工这两个项目。至至今,招标项目在2016年5月20日重新更新了招标信息后再无进展,产业园的项目已经逐渐被黄金街上的商户忘却,只有一些老商户中的老人才知道“产业园”的风曾经来过。


某黄金首饰商户透露:“我这里小本经营,常年的价格战让整个商业环境日趋恶劣。很多加工无非是过去回收、提炼的一些商户的换料生意,最多算粗加工,这些产业园的规划对于我们而言遥不可及。另外,我们在黄金街上已经形成了很多固定客流,怎么可能会搬到其它地方去。”


漫天飞舞着各种文字理念,名目繁多的项目开发。一片片土地被圈起来,静候企业投资为“我”建园。外看“车如流水马如龙”,内看“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画饼圈地容易,养活企业难办,让一些产业园变成了“圈地园”,削尖脑袋,硬拼土地“红利”。


从黄金珠宝产业园的整体招商规划上看,不应是大型企业的专属区,也不应是中小企业的试验田,更不应是小微企业的“攀高枝”,而应是各种规模企业按照产业链条的需要进行梯度式配置入围。然而,很多看起来、听起来专业的黄金珠宝产业园打着产业孵化的旗号,吸纳着其它行业入驻,例如重庆曙光国际珠宝城中便吸纳了一些湿纸巾包装的加工企业。这种来者不拒,尽收麾下的做法,无法长效打造黄金珠宝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大张旗鼓的繁华背后难免荒凉再现。

深耕“服务”内涵,建园如建家

在早期发展中,产业园区多设在城市偏远郊区,在众多优惠政策和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下,引企业投资和集聚,然后,再通过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导入人口。著名珠宝工艺师赵二亮回忆早期珠宝园区的建设时说道:“早期的园区生活配套不足,工人的生活都比较艰苦,出现了企业员工白天入园、晚上回城,甚至被戏称为‘鬼城’。”


随着黄金珠宝产业园区的演化发展,园区的承载功能日益多元化,很多城市要素和生活区在园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黄金珠宝产业园走向城市化发展进程,让园区经济与城市经济走向融合。这也是黄金珠宝园区从初级园区的战略转型——从单一生产型园区,发展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园区。


但是,对于理论上的发展规划,赵二亮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其实,在我们工人的眼中,很多黄金珠宝产业园所讲的交通便利、购物、生活等方面都与我的关系并不大。不同年龄段的工人对生活区的要求都会不一样,年轻人会需要一些消费、消遣的地方,但是这些人的平均工资可能只有2000-3000元左右,他们还不具备强大的消费能力。我们这些中年工人,虽然在收入方面具备消费能力,但是我们更在意的是园区的学校和医疗。看起来,是为我们打造了良好的工作、居住、生活环境,却没有哪一个产业园的投资方告诉过我们商场是否我们消费得起?学校是否能够入学?医院是否能用医保看病?这些,都将无从考证。”


在一个黄金珠宝产业园区中,最大的使用群体便是工人,每个园区的规划中都夹带以“小园区经济”带动产业聚集、人才聚集和企业家交流,逐渐成为了城市空间中的新地标、新节点。却从未将那些“高大上”的词汇转化成工人眼中的“真实”,最终也只换来一句质疑:这些黄金珠宝产业园有什么区别吗?


一位即将离职的孙师傅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准备搬到外地的产业园,我并不打算过去。虽然看起来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会很不错,但是,那些美好都是开发商自己说的。告诉你这里交通便利,生活区设施齐全,同时也告诉我们那是‘未来’五年、十年的事情。那么久的事情与我们有关系吗?这不是在选择住房,一辈子我们也就能买这一套房子,五年、十年我们都能等,而产业园这样长期的规划与我们实在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种“画饼充饥”的做法,在很多工人的眼中视为欺骗式的宣传,并不报以期待。


在产业园与企业的双赢合作中,最大的使用群体——工人却感受不到那些规划能够为他们带来归属感,那么,这些现代化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究竟为何而来?为谁而做?


当下,随着园区经济的深化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产业园在打造一流硬环境的同时,已经开始重视园区文化氛围、创新机制、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在日益激烈的园区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园区经营者在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人才服务平台、创业培训平台、风险投资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等字眼,经常见之于各个黄金珠宝产业园区招商楼书中。


希望众多产业园的决策者能在“服务”二字中去谋取最后的“红利”,那么,我们更应该听取来自基层的声音,深耕“服务”内涵,让冠冕堂皇的宣传语变成眼见为实的存在,让虚无缥缈的规划变成近在咫尺的希望,为企业建园,为工人建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