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金: 企业与检测机构的高效合作 是如何炼成的

2017-02-06

文/本刊实习记者 张圆


2016年年初,中国黄金集团黄金珠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珠宝)督导法务部在一家省级质检机构做足金(999.9‰)产品检测,考察对方检测资质时,发现其原有资质认定证书无法达到足金产品含量检测标准,在该机构续订了新证书并补充了该项检测能力范围后,才委托给对方进行检测。


众所周知,产品质检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每一步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据中金珠宝督导法务部副总经理吉林介绍,该部门主要负责中金公司产品质量体系,从2012年起已经与全国多个省市的30家当地权威珠宝检测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所谓权威,是指必须拥有国家计量认证(CMA)标志、审查认可(CAL)标志、实验室认可(CNAS)标志的省级以上检测机构。”吉林解释,三大资质证书都要有各自的能力附表,注明该检测机构的认证范围、授权范围及限制要求。企业除了看三大资质标志,更需要看能力附表上是否有能满足企业特定产品检测的标准。


比如要想检测足金(999‰)产品,该机构的能力附表上必须有GB/T 18043(贵金属含量的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法)、GB/T 9288(金合金首饰-金含量的测定-火试金法);而要检测到999.9‰,能力附表上则必须通过GB/T 21198.4(贵金属合金首饰中贵金属含量的测定-ICP光谱法第4部分999‰贵金属合金首饰含量的测定 差减法)、GB/T 11066.8(金化学分析法)等检测方法。


“总的来说,认准一家靠谱的检测机构,三大资质认定或认可标志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看检测能力附表的范围是否包含企业要送检的产品。”吉林解释,“而对消费者来说,一般是认三个标志。能力附表是其接触不到的。”。


而据中金珠宝生产投资部经理刘炜明介绍,公司的供应商会对包括金条和首饰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分阶段检测,且公司每出一个新产品就会到第三方国家级检测机构做破坏性检测报告。饰品供应商也均有质检机构的驻点,负责检测成品和半成品,这样就可以保证流入中金渠道的货品均符合检测的标准。


此外,中金珠宝对每个供应商也会进行每年不低于4次的,至少6大品类以上的取样做破坏性检测。而供应商把产品交付到公司的服务中心(二级代理)之后需要再次检测。除了一些特定产品的检测,中金珠宝一般遵循“区域产品,区域检测”原则。


在吉林看来,这个原则有诸多好处。“最重要的是可以缩短检测时间。”据了解,在2012年以前,中金珠宝在全国28个服务中心所有的货品进行集中检测的,检测时间需要费时1至2周,严重影响加盟商的产品上柜时间。而时间差对于价格容易变动的黄金产品影响尤为严重。而现在,公司能够直接和当地检测机构预约到货时间,检测机构当日即可出具质检标签,两到三天就可以出具检测证书,快速便捷。


“其次,能够减少程序,细分问题。”吉林表示,和地方检测机构合作,可以使其对企业区域的产品质量有更直接的把控和保证,有利于减少抽检频率。另外,消费者对产品有疑问、投诉或其他售后问题可以快速联系地方检测机构解决问题,提供现场检测等。


第三,企业得以增加和各地质检机构的交流合作的机会。据悉,中金珠宝每年举办一次和合作质检机构的交流会议,讨论当年的产品检测情况和来年规划,检测机构作为企业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其公正客观的视角有助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制定方向和策略。


2015年1月, GB 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第1号修改单被公布,修改单上宣布取消“千足金”,统一为“足金”。 2015年,中金珠宝与合作质检机构的交流会议上,就针对该修改单而制定的企业标准进行了讨论,并邀请各质检机构帮其预估新国标实施之后对市场的影响以便做出应对调整。


双方间的交流不止于未雨绸缪,在新国标推行过程中,有赖于双方的高效合作,最终赶在5月4 日之前,中金珠宝在全国各地的门店成功实施了新国标,并控制了较好的市场影响。


基于以上原因,中金珠宝与全国各地的珠宝检测机构联系愈加紧密,而各地质检机构也有跨区域合作的趋势。


2016年11 月,国家贵金属及珠宝质检中心技术联盟(下称“联盟”)成立。联盟旨在构建跨区域的贵金属及珠宝检验检测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资源、信息、业务、人才、科研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发展。 


对此,吉林表示,联盟的初衷是聚合资源,这个将有利于淘汰小的不正规的质检机构。对于企业来说,对质检联盟最大的期许就是尽快建立联盟标准,更加完善服务。


同时他也就服务提出三点意见:希望产品送检高峰期的检测时间能更短;检测流程更精简优化;企业质检部门能从检测机构获得更多数据对接,交流能更深化高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