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珠宝消费南重北轻,政策导向明显

2019-06-19

文/本刊记者 贺轶群  蒋子清




关键词:“马太效应”明显、日常消费成趋势






山西

GDP: 初步核算,2018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6818.1 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740.6 亿元,增长2.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4.4%;第二产业增加值 7089.2 亿元,增长 4.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2.2%;第三产业增加值8988.3亿元,增长8.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53.4%。


人口: 据 2018 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3718.34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5.99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2171.88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8.41%,比上年末提高 1.07 个百分点。



与许多华北内陆省份类似,山西省黄金珠宝消费理念长期以来偏向传统,素金类产品消费走俏,消费者接受度更高。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3000多家零售店,几乎涵盖了所有县级以上市场。


南重北轻,外来品牌强势


山西省黄金珠宝零售市场具有“南重北轻”的特征,据山西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文生介绍,晋南地区长治、运城等市黄金珠宝市场相对活跃,占全省比重较大。巧合的是,太原市内的黄金珠宝消费也向南部倾斜,小店区一带的珠宝零售店聚集度较高,这显然与太原近年来大举“南进”的城市发展规划有关。


山西的珠宝行业,主要以产业链下游零售环节为主,上游生产加工厂屈指可数,这是由于产业聚集度低,综合生产成本偏高所致。所以,无论本土品牌还是加盟品牌,大部分货源依然来自珠三角地区。


虽然上游产业缺乏,但是山西在珠宝首饰生产方面依然保留了许多地方特色。例如,以山西宏艺珠宝为代表的一些本土企业,在榆次工业园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传承传统的花丝镶嵌等工艺,特色鲜明。



山西珠宝市场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强者恒强,弱者愈弱。以老凤祥、中国黄金、周大生、周六福、赛菲尔等为代表的外来知名品牌具有很强势的影响力,在竞争中具有优势。与之相比,本土珠宝品牌广告投入大,力量薄弱,知名度低,在与知名品牌的竞争中不占优势,所以很多地方性小型珠宝品牌将加盟名牌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在加盟的同时巧妙“借光”,在同一店面销售自己的产品。


百货销售为主,消费方式转型


山西珠宝零售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以银行渠道开始,现在以一体式百货商场销售为主,款式变化近年来也转变明显,消费者从对大件黄金饰品的追捧,逐渐转向消费小克重、小清新类型的首饰为主,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也更加注重产品设计、品牌等要素。即便如此,消费转型在目前依然是“进行时”。品类方面,足金消费依然占很大比重,金镶玉产品也在近两年的市场消费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热度。


另一方面是消费方式的转变。陈文生在珠宝行业从业30余年,据他介绍,山西珠宝消费曾走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封闭期”,珠宝店业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熟人引荐,在传统的人情社会,消费者对自己熟悉的“老店”有更高的信任感。但是在近几年来,消费方式的转型十分明显,特别是大型综合商场,集“吃、喝、玩、逛”为一体,消费者有目的的首饰购买正在逐渐减少,很多人在逛商场的过程中随手购买珠宝,价位、克重较低。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日常消费正在成为未来趋势。


拆迁造富,大克重消费


黄金珠宝消费的影响因素很多,就山西市场而言,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二是气候因素。


近些年来,太原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计划,声称将在2020年左右完成全部173个城中村改造任务。城中村改造让许多得到拆迁补偿的农民“一夜暴富”,他们为黄金珠宝消费带来一阵热潮,以消费大克重黄金制品为主,也有很多“以旧换新”型消费;随着改造计划进入收尾期,这支消费力量也渐渐减弱。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政策的推行,也令本地黄金珠宝消费市场降温不少。



另一方面,黄金珠宝消费习惯与季节、穿着密切相关,北方的冬天,气候寒冷,着装笨重而严实,消费者一般不会佩戴首饰,消费主要集中在春、夏两个季节,这也是北方省份黄金珠宝消费量整体低于南方的原因之一。(责编:刘丽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