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转非”到“非转素”, 市场在释放什么信号?
文/陈汉义
过去十年,黄金珠宝行业发众多的大事件中,对产业发展影响面最大,也最为深远的一件事就是“素转非”,具体地说就是从以黄金为经营的主品类向以镶嵌珠宝为主品类转换,缩减黄金产品的经营规模,加大镶嵌珠宝品类的经营。全行业乐此不疲的“素转非”是消费需求与市场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是中国黄金珠宝市场进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零售商选择了适应市场,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使零售店通过“素转非”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期间,我曾指出大家不能一窝蜂地搞“素转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素加非”,做好黄金品类的同时,科学融合新品类镶嵌珠宝,实现1+1>2的增量效应,盲目缩减黄金品类在零售店的经营规模,是赚快钱的短视行为。
众所周知,黄金品类是黄金珠宝零售店经营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主观弱化,面对新的品类和利润增长点,可以引进融合,重点培育,最终对店铺经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转”和“加”,一字之差,导向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尽管“素转非”也让大多数零售店增加了收益,如果选择了“素加非”,毋庸置疑,收益会更高。
2018年,市场又出现了新一轮的转换,“非转素”又开始了,而且正在形成新一轮的潮流和趋势。镶嵌珠宝不好销售,黄金再一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短短七八年的时间,“素转非”到“非转素”实现了一个大反转。“非转素”的背后,到底在为市场传达了哪些信号?零售商要不要跟进,这是今天我们要解答的问题。
一、社会经济环境持续蜕变的连锁反应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蜕变,传统黄金珠宝品牌零售商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不是大家不努力,而是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快速改变后,企业过去所建立的产品架构和盈利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每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销售模式都面临推倒重来,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最流行的关键词。
同时,在互联网工具的加持下,各种新经济、新风口、新思维,把创新推成最为流行的关键词。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非转素”的出现并不会让人感到惊讶,反而说明了市场参与者对环境变化有着快速的反应,能够积极应对30年来市场未有的大变局,找出新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二、消费需求的改变提供了土壤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中国黄金珠宝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最主要的表现是:80、90后成为黄金珠宝的核心消费人群,产品平均单价大幅降低,黄金的价值属性在快速回归,珠宝饰品化成为时尚消费趋势,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成为普遍的消费意识,婚庆消费的半边天正在塌陷,时尚消费、情感消费、亲情消费、文化消费正在成长为新增长的四驾马车。
消费意识、结构、需求,以及消费力在同一个时间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大多数都是颠覆性的,在这样大背景下,“非转素”的出现,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产品平均单价大幅降低,推动增长的新四驾马车,黄金价值属性的回归,为黄金品类的创新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当全新消费需求的大门打开,“非转素”就找到了适合生长的肥沃土壤。
三、技术创新提供了关键性支撑
黄金是产业的根本,也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风向标,还是行业技术创新的先锋,黄金品类的创新和进步就是全行业的进步。
3D硬金技术彻底改写了传统足金的产品属性,实现了产品单价的显著降低,产品风格的时尚化,产品受众的年轻化。可以说,3D硬金产品精准对接了80、90后黄金珠宝主力消费人群,已经成为增长最快,销量最大,盈利最多的黄金产品。
近两年,18K3D硬金技术再获突破,用更少的黄金可以做出规格更大的金饰,套链、胸针这些品种的平均单价降到普通消费者也能接受的区间,年轻人成为这类产品的忠实消费人群。
高纯度黄金也是技术创新的亮点,尽管在营销上涉嫌概念炒作,但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和收益告诉我们,确实有一部分消费者对黄金成色是愿意买单的。
2018年古法黄金的快速走热,大家要感谢北京的“老铺黄金”的原创引导,以及故宫博物院对黄金产品的IP授权,正是这些坚持走文化路线的企业多年的技术和设计创新,并且对市场进行了长时间的铺垫,最后在“周大福”强势品牌的推动下,全国市场正在掀起古法黄金销售热潮,工厂加班加点,供不应求,一个能够创造高收益的文化黄金产品线诞生了。
硬足金镶嵌和田玉、翡翠和珍珠,国际22K金的全面引进和吸收,都是近几年黄金技术工艺创新的亮点,这些技术创新的目标都聚焦在如何提升黄金产品的毛利率?如何给顾客带来超值的体验?如何给顾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3D硬金可以称之为:“掏年轻人腰包的黄金首饰”
高纯度黄金可以称之为:“以成色论价值的黄金首饰”
古法黄金可以称之为:“文化升华为价值的黄金首饰”
国际22K金可以称之为:“走中间路线提升收益的黄金首饰”
硬足金镶嵌可以称之为:“跨界打劫获取高收益的黄金首饰”
五条产品线,齐头并进,黄金品类的全方位持续创新,突破了年轻化和降低平均单价两个重要的赋能指标,为“非转素”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四、镶嵌市场遭遇变局
镶嵌珠宝的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达到了相当规模,目前是仅次于黄金品类的第二大品类,在众多的镶嵌珠宝中,钻石镶嵌是绝对的主力,占镶嵌珠宝市场份额的80%以上,有些市场甚至会达到90%以上。如此之高的市场份额,钻石镶嵌产品市场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镶嵌珠宝品类的发展。
就钻石来讲,一二线城市市场已经饱和,需求平稳,近几年各大品牌都在向三四五线城市下探渠道。表面看钻石品类的发展顺风顺水,风平浪静,而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从三年前就开始了。代表性的事件是《卡地亚》推出的钻石产品广告《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可以说,从这一刻起,钻石不在代言永恒的爱情,而要做女人最好的朋友,与女人一起实现闪亮的人生。随后包括戴比尔斯,还有其他国际大牌的钻石产品广告都不约而同放弃了“永恒爱情”的营销定位。
钻石产品营销定位的改变,是市场转向的信号,也是为了创造需求展开的积极行动,原有婚庆需求在快速下滑,市场总量收缩,创造新的需求是当务之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是一个传播了几十年并且深入人心的营销定位,要从消费者的心智中把它拿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
钻石产业上游的原料商和国际大品牌商,以非常敏锐的反应和动作在提前布局钻石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中国的钻石产品零售商中的少数人,已经认识和体会到这些变化,还有更多的零售商,处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钻石产品婚庆消费的总量需求快速衰减已成事实,新的需求是否能够同步建立起来,目前看还是一个未知数。
2018年,戴比尔斯公司突然宣布设立合成钻石的品牌和原材料生产工厂,一石激起千层浪,培育钻石这一新生事物快速得到传播和普及,中国培育钻石的产业化也迅速升温,中国培育钻石的产量世界第一,能够同时满足外销和内需,在今年3月的香港珠宝展上,已经为培育钻石设立了展区。
培育钻石的市场化,给天然钻石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80、90后“只买对的,不买贵的”消费意识的推动下,培育钻石以一样的品质,更低的价格,以时尚轻奢化的珠宝形态,能够快速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做女人最好的朋友,这一天然钻石用于创造新需求的营销诉求,会被培育钻石轻松“截胡”。
培育钻石的兴起,一切必要的条件都已经具备,只是时间问题。培育钻石对天然钻石市场的深入影响还有待于观察,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天然钻石产品进入了前有狼后有虎的时代,前面的狼是婚庆消费衰减,新需求的创造是否能如愿以偿;后有虎是培育钻石带来的刚性竞争和众多不确定性的问题。与黄金品类当下的创新成就和市场机会相比,以钻石为主体的镶嵌珠宝却处处是问题,“非转素”的最大动因也就在于此。
近些年,黄金产品的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都在高歌猛进,而钻石镶嵌的技术创新还是停留在钻石切割上,以及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上,原创又有市场价值的创新少之又少,更多的变化是在营销和商业模式革新上,包装高工概念,打造体验式店铺形象,推动钻石产品的轻定制和全定制。这里既有钻石镶嵌产业发展自身的问题,也有钻石本身的产品属性问题,总之,零售商的感受是镶嵌钻石产品的提升空间越来越小。
从2018年下半年,钻石镶嵌产品的销售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分化,到今年春节旺季,这一分化出现了更高强度的升级,优秀钻石品牌的销量在稳健提升,而综合黄金珠宝店的钻石镶嵌产品的销售额却出现持续的下滑,在一二线城市市场尤其明显。
大家在焦虑中观望,主观认为这只是2018年经济环境不好所导致的,衰退是暂时的,不能说没有这层关联,但是真实的情况恐怕远不止于此。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中国钻石镶嵌产品市场的发展到了关键的转折点,存量衰退,新需求的建立还遥遥无期,增量高度不确定,渠道饱和,产品严重同质化,形式多样的价格战,选择品牌和定制成为婚庆刚需人群的首要考量,强者愈强的市场状态提前到来,消费会越来越多向强势的优秀品牌转移,这些品牌的增长是存量市场转移的结果,他们增长了,没有品牌力加持的钻石镶嵌产品的销量一定会下降,在增量开发没有取得成绩之前,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下去。
“素转非”再到“非转素”,是市场变化的大势,无法阻挡,对于大多数把满足需求作为经营战略的零售商来讲,把握机遇,积极跟进,是最好的选择。
相关阅读
世界黄金协会发布今年一季度《黄金需求趋势》报告 全球黄金需求稳健攀升
5 月 8日,世界黄金协会在全球发布了 2019 年第一季度《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数据,并分析了最新的黄金需求趋势。
2019年钻石机会
从“素转非”到“非转素”, 市场在释放什么信号?
敲响黄金市场规范发展的钟声 ——央行发文征求黄金积存、黄金资管业务管理意见意义何在
《互联网黄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6月底,《黄金积存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关于黄金资产管理业务有关事项通知(征求意见稿)》出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的密集出文,展现了当前形势下加强黄金市场管理、推动其规范发展
包商银行金融市场事业部贵金属业务中心总经理 孙亦禅: 交易所须遵循市场基本机制
近几年来,在“金融创新”的旗号下,出现了某些缺乏市场功能的所谓“交易所/场所”,使交易投资者大面积的巨幅亏损。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常识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缺乏基于常识和事物本身的投资者的教育。
黄金管家创始人兼CEO 孙吉光: “互联网+”正在变革黄金市场
“互联网+”黄金的脉络可以从信息流、资金流的变化来梳理。
深圳市罗湖区投资推广局博士 皮俊: 共同推动黄金金融创新发展
罗湖区是最先进行改革开放的区域,作为传统的金融强区,金融业总资产突破了4万亿,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接近了四成。罗湖区目前有黄金法人机构2800家,登记在册的从业人员8万多人,总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是目前
新华社高级记者、瞭望智库研究员、《中国黄金报》特约评论员 王亚宏: 伦敦黄金市场历经4个变动节点
梳理伦敦黄金市场历史发现,监管变化对市场模式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这其中有四个变动的时间节点值得注意。
平安银行总行贵金属金融事业部总经理 李涛:平安银行总行贵金属金融事业部总经理 李涛: 黄金银行是黄金金融 必然产物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黄金会作为支持性工具起到作用,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增持黄金储备的原因。黄金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强力支撑工具,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黄金市场的繁荣。只要人民币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储备货币
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王立新: 世界黄金市场需要中国的引领
从2002年中国黄金市场开放开始,经过15年的发展,中国黄金市场已经从跟随者成长为领导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引人注目的变革,得益于中国政府深思熟虑的战略和清晰明确的政策,以及强大的国家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