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高级记者、瞭望智库研究员、《中国黄金报》特约评论员 王亚宏: 伦敦黄金市场历经4个变动节点

2017-09-22

文/本报记者  马春红  王蓓  图/本报记者  张伟超

新华社高级记者、瞭望智库研究员、《中国黄金报》特约评论员  王亚宏



梳理伦敦黄金市场历史发现,监管变化对市场模式会造成不同的影响。这其中有四个变动的时间节点值得注意。


1919年,东印度公司把全球的黄金运到了伦敦,五巨头“密室定价”,这是伦敦黄金市场建立的基础。


1987年是一个变动的开端,主要监管机构英格兰银行撒手不管,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开始登场,集结从上游到下游,包括黄金精炼商、生产商、首饰商到投资银行的全链条,制定了一些简单的规则,让市场自我监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可以说,LBMA的成立是对场外交易模式的再确认。


2013年,巴克莱银行操纵价格事件被曝光,随后,德银宣布退出黄金定价机制,伦敦金银市场的监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外汇到LBMA都出现问题,从而衍生出未来伦敦黄金市场的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是可监管、透明和具有代表性。


第四个节点是2017年。我们发现,虽然LBMA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但是改革目标并没有实现,库存、交易量、细节等,都没有透明化,也没有变得非常具有代表性。


既然问题没有解决,现在有人对伦敦市场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那就是LME(伦敦金属交易所)。


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LME拉上世界黄金协会和五大金商,以及高盛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采取“打折让利”五五收益分享模式。


我们发现,这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在推出贵金属合约的第一天就达到5.6万盎司成交量,一个月达到13万盎司。同时,LME还推出黄金参考价,以此来对抗LBMA的黄金定盘价。


LME的一系列举措同样得到了LBMA的反击,其法宝是在会员中建立攻守同盟。LBMA称,现在有很多客户,对于目前的交易方式很满意,因为目前的电子交易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并能够有效控制监管成本。


综上看来,2013年以来,伦敦黄金市场一系列的动荡,让LBMA名誉受损,也给了LME卷土重来的机会。目前,LBMA正在面临近30年来最严峻的一次挑战,这场争夺需要几年时间才能看到结果。


如果阵地失守,那么,LBMA会遭遇一场“地震”,伦敦黄金市场从场外转向场内;如果如同前两次那样,LME无功而返,那么,LME也是一条可敬的“鲶鱼”,因为在争夺中LBMA肯定也会按照竞争对手的思路,加紧自身的变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