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设计:从自发到自觉

2017-01-17

本报记者  马佳

一切变革和转型需要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而市场由消费者组成,在这些不乏拥有国际视野做背书的新兴消费者眼里,传统的销售方式以及同质化的珠宝首饰,已完全不能获得满足,因此市场用更冷静的方式告诉行业:设计的重要性。


2016,对于中国金银珠宝首饰行业来说,是充满挑战的年份,行业发展不再高速递增,产业结构尚需全面调整,中国珠宝行业急需转型,但要完成转身却并不容易。


一直以来,中国珠宝首饰设计的链条高级却又滞后,前端已经到达巴塞尔、维琴察的世界顶级珠宝展,接受国际同仁的赞誉,后端却还在低矮轰鸣的加工车间里不断制造着同质化到令人乏味的戒圈指环。如何整合这条长长生产链条上的各种资源?


珠宝行业在练内功的同时,纷纷把目光回转,将“设计”的关注从自发转化为自觉,让这个多年来看似大旗高举,实则隔靴搔痒的简单词汇成为从2016到2017年的跨年关键词。

特别是2016年以来,消费者主导市场正在成为珠宝行业的风向标之一。事实上,一切的变革和转型需要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而市场由消费者组成,在这些不乏拥有国际视野做背书的新兴消费者眼里,传统的销售方式以及同质化的珠宝首饰,已完全不能获得满足,因此市场用更冷静的方式告诉行业:设计的重要性。



品牌企业添力设计赛事


对于珠宝企业来说,2016年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最大的关注力莫过于对“设计”的全面重视。特别是多个由知名品牌企业牵头推广的设计大赛的启动,在业内掀起了一股股设计风潮,为设计师的绝妙创意提供了舞台,让创意设计成为行业发展的最佳路径。


在2017年的第9天,深圳百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吹响了第一届囍福结婚金饰国际设计大赛”(下称“大赛”)嘹亮的号角,据百泰集团总裁周灿坤介绍,通过囍福结婚金饰国际设计大赛,百泰集团将实现从制造商到品牌运营商的转型升级。整合权威、专业、国际型的全球设计师资源平台,不仅是行业实现研发创新、设计突破的需求,也是设计师体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市场对高附加值黄金首饰的需求。


也就在几乎同一时间,HRDAntwerp&TTF2016克拉钻戒国际珠宝设计大赛评审活动收官,TTF高级定制珠宝董事长吴锋华表示,此次大赛第一次以难度极大的大钻石戒指设计为主题,体现了中国珠宝的设计水准,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出的第一步,更是深圳时尚产业供给侧改革成果的展现。


此外,在2016年,萃华珠宝、老庙黄金、金伯利、潮宏基等品牌企业通过与国际、国内知名首饰设计师、工艺美术大师以购买产品设计版权或作品成品等方式进行全面合作,真正让原创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成为产业链条中最核心的部分。对此,有国际知名品牌设计师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中国的珠宝设计进步明显,品牌的原创性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独立设计师成为中坚力量


近几年来,中国独立首饰设计师处在快速成长阶段,除了人数的激增,还拥有更多元化的视野和资讯。这些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以王琨、刘明明、郑志影、苏洁锋等为代表的独立设计师们,虽然所在城市不同,路径不同,却代表了行业一股新鲜的力量,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心灵空间以及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中国设计美学的自信。


大树珠宝设计师刘明明在北京拥有自己的品牌工作室和创作团队,经过8年的摸爬滚打,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设计道路。他的翡翠首饰作品除了拥有精益求精的工艺之外,还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在2016年,他在完成自己的创意设计作品同时,也与一些平台、企业尝试了多种合作形势。他告诉《中国黄金报》记者,当设计师将心间当灵感,倾注在笔尖刀下,玉石便有了设计师的温度。而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设计语言,才会获得市场的认可。


与此同时,这个与独立设计师同样快速成长起来的市场,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多元。近年来,消费者对珠宝的认知和需求已悄然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传统的销售方式已不能够获得满足,因此让善于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让独立设计师们成为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


TTF高级定制珠宝首席设计师许二建在接受《中国黄金报》记者专访时,曾阐述过一个非常特别的观点:


“为什么说现在对于珠宝首饰设计师,是最好的时代?”许二建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10年来中国的众多美术学院以及普通院校的美术专业,培养了大量美育人才,虽然这些人在毕业后多数转行,但是在象牙塔内所完成的对于美的认知却已浸润其骨。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特殊群体,世界黄金协会在2016年《中国金饰市场:关于消费者行为的新洞察》报告中指出,千禧一代对于首饰和时尚奢侈品的观点,与他们的长辈有着明显的不同。此外,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80后”“90后”消费者对珠宝的认知和需求,都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


设计需要法律背书


由此可知,在从2016年到2017年,或者到更遥远的年份,基于消费者层面的特殊的设计作品,以及独特的定制设计服务,不仅弥补了大众市场对小众人群的服务空隙,更将成为主流服务方式。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设计”这一光鲜美好的词语背后,也有一些企业和个人在进行着无节操的复制,以及简单删减后的拷贝。伴随着市场的扩大,网络等新渠道的快速传播,一个完全以独立设计、独立工艺为核心竞争力的珠宝品牌,又该如何维系自己的优势?


就在《中国黄金珠宝》杂志以“解码维权困局”为专题进行选题报道之后不久,就有知名企业的作品再次被抄袭,从而发出了“赢了官司赔了钱”的呐喊。还有独立设计师在“创意可以轻易被盗取的时代”,被盗取者堂而皇之地回复以“我常偷你的设计用”后,无力地吐槽。


因此,只有极致创新,以及对设计的热情还远远不够。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尚存漏洞,设计师和创新品牌本身都是弱势群体,希望国家相关法律监管部门提供更具可行性的应对措施,为行业“设计”软实力提供有力支持。这样,行业才能免除后顾之忧,在创意设计的航线上驶出新的航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