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生债务危机是小概率事件

2017-05-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发生债务危机是小概率事件


本报讯 记者张伟超报道  


李扬认为,杠杆率攀升、债务负担加重和不良资产增加仍然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主要的金融风险。


5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第十四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指出,中国发生债务危机是小概率事件。


5月24日,国际评级公司穆迪公司将中国主权信用级别从Aa3下调一级至A1,并将经济发展由“负面”调整为“稳定”。理由主要是:中国实体经济债务规模将快速增长、相关改革措施难见成效、政府将继续通过刺激政策维持经济增速等。


“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他们的看法,但其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问题仍然集中于对我国杠杆率的评估上,集中于对我国去杠杆措施成效的判断上。”李扬说。


对于非企业经济主体,如居民、政府,杠杆率指的是其承担债务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GDP增速下降事实上使得杠杆率公式中的分母减小,因此,其他条件不变,即便债务不增加,杠杆率也会上升。


李扬指出,按宽口径匡算,2015年底中国主权资产总计229.4万亿元,主权负债126.2万亿元,资产净值为103.2万亿元。考虑到国有资产变现能力有限及国土资源性资产使用权无法全部转让,特别是经济下滑时,我们特别扣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16.6万亿元,并以2015年的土地出让金3.1万亿元替代国土资源性资产69万亿元,主权资产由229万亿元,减少至146.9万亿元。如此得到窄口径的主权资产净值为20.7万亿元。


“无论窄口径还是宽口径,中国主权资产净额均为正。这些资产主要由外汇储备、黄金等贵金属储备,以及在全球主要资产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资产等流动性资产构成。因此,中国发生债务危机是小概率事件。”李扬说。


李扬认为,判断中国的债务不构成危机,还有另外两个重要原因:高储蓄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中国是高储蓄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2015年储备率依然高达47%,这意味着中国债务融资来源主要为国内储蓄。统计数据显示,外币计价的外债只占总债务的不到3%。这种“自己人欠自己人”的债务债权格局,使得我们具有平滑处理自己债务的条件。


同时,债务的融资主要来自相对稳定的银行存款,而非波动性较大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这决定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点主要集中于流动性上,偿债能力则位居其次。基于这种金融结构,只要高储蓄率得以延续并支撑巨额的资金流动,债务问题就很难演化为系统性金融危机。


尽管发生债务危机的概率很小,但杠杆率攀升、债务负担加重和不良资产增加仍然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主要的金融风险。去杠杆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李扬指出,去杠杆必须要以提高实体经济效率为基础,要引导资金脱实向虚,仅仅依靠金融侧“去杠杆”,进而倒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效果并不明显,关键仍是提高实体经济效率,提高其收益率,使得资金有进入实体经济的动力。


李扬表示,处理债务和去杠杆的过程,应当成为深入推进企业特别是国企改革的过程。债务处置的目的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管理金融风险,推进结构改革,因而应同等待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时在去杠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市场化原则,坚持于法有据,重视国际投资者的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