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需要合理的发展空间

2017-11-16


文 / 本刊记者 任心悦



近年来,中国淡水珍珠的飞速发展可以说是有目共睹,无论从品牌企业的壮大上市之路,还是养殖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探寻之路,以及电商、微商的发展之路,都呈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2011年,世界淡水珍珠销售第一个价格指数——华东·诸暨珍珠价格指数对外发布,几年来,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指数,就像产业发展的“导航仪”,指导市场交易的“晴雨表”,更是引导大众消费的“风向标”。建立和运营珍珠价格指数对于促进市场持续发展、优化经营模式、规范经营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既提高了整个珍珠交易市场的形象和市场地位,也有利于实现交易范围国际化、透明化、电子化。


然而就是在价格不断上涨,整体发展良好的态势下,淡水珍珠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最直观的就是产量的减少。


2016年,中国淡水珍珠年产量约800吨,与往年的2000吨、1000多吨的产量相比,产量可谓大幅减少。去年以来,各地淡水珍珠养殖限养令频出,使我国淡水珍珠养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窘局面。在养殖面积的大幅缩减下,珍珠价格的上涨成为必然趋势。


另外,随着养殖原材料的不断上涨,珠核价格翻番;养殖户减少,养殖人工成本增加,工人工资上涨;养殖面积缩小,租金成本急速上涨等原因,都使得养殖成本不断增加,销售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近两年,淡水珍珠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随着原材料的上涨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对于涨价一事,大部分商家还是普遍受益和接受的。原有的珍珠养殖,高档珍珠仅占总产量较少比例,在改进养殖方式,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促使珍珠养殖户向“优质、高效”的新型养殖技术发展,特别是高品质珍珠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并且努力提升产品研发以及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成品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


环保政策对珍珠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价格上涨,更是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在当前环保政策大力实施下,各地政府针对珍珠养殖出台了各类禁养或限养政策,但这种近似“一刀切”的政策,虽然彰显了环保法规“一票否决”的制度刚性,但从法与理的角度而言,一个产业本应享有的合理发展空间也是否会因此而全面扼杀,也值得商榷。


注重环保是珍珠养殖的底线。各地政府对珍珠养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殖面积大幅减少,促使行业不断提升和完善养殖技术,探索新的养殖方式,通过提高投入产出比率和提升珍珠品质的方式,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同时,企业、协会等组织也在加紧联系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加快制定珍珠养殖水质标准,让珍珠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还珍珠产业一个合法的发展空间,共同促进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