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品牌“影子”终究不可延续

2016-12-26


文/本刊记者郭士军


当下黄金珠宝行业商标侵权、商标近似、商标名称雷同现象不可枚举。这种现象频现的背后原因与企业追求快速实现利益有密切关系。

“‘傍名牌’在珠宝行业并不少见。很多品牌企业按照这样的方式和套路,采取‘打擦边球’、‘傍洋品牌、大品牌’的方式,可以最大化地减少品牌的投入成本,在短期内帮助企业获得快速的收益。”雅诺信集团副总裁闫煊说道。


在消费者层面,很多仿冒品牌抓住了消费者对一些大品牌认知尚未根深蒂固的心理,不遗余力“借力”补势,使得“李鬼”品牌如泉涌般涌现,对市场原有格局产生一定冲击。


闫煊表示,珠宝消费不同于一般的3C家电、服装等快消品。珠宝的消费频率很低,消费者复购频率较低,使得消费者层面对很多珠宝品牌企业的印象停留在简单的“初级”阶段,比如对各种“周××”、“××福”等品牌较为熟悉,但目前还没有较为深刻的分析和区别能力。“加上国人好‘面子’的情结,对产品货真价实的心理诉求,消费者在对珠宝品牌认知和区分程度不高的背景下,很容易被这些‘打擦边球’的品牌所蒙蔽。”


终端市场的“默许”和“支持”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这种“傍名牌”现象的扩张和壮大。闫煊分析说,在零售终端诸如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等层面,一些名气较小的百货中心由于主客观原因,很难招引港资及明星大牌珠宝零售企业入驻,转而向“类似”港资品牌亮开大门。这些年限较短、与明星大牌企业近似的零售企业大肆入驻零售终端,进一步占据市场份额,铺货面积日益扩大,在行业中的比重也不断加大。


商标侵权最直接的伤害是侵害了源品牌的商业利益和资产利益。商标源品牌的塑造,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成本、广告成本及策划成本等。“李鬼”仿冒品牌的大肆出现,是对商标源品牌资产利益最大的“剥取”。


企业的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商标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之一。比如可口可乐,它最大的资产就是商标、商号,即使工厂倒闭,只要保存商标商号、配方等,任何时候都可以再造可口可乐传奇。这就是无形资产最大的价值所在。


高处不胜寒。借助品牌“影子”实现快速进入市场的方式,终究不可延续,必将引起源品牌的重力回击。近些年来,中国黄金、宝庆银楼、老凤祥等企业的维权就是明例。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商标维权的背后,又有很多的挑战和阻力。闫煊表示,国内黄金珠宝行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目前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最初,很多黄金珠宝企业在开创品牌时,对品牌的商标等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这有其历史层面的原因。


其次,动力问题也是企业商标维权的直接挑战之一。比如说周大福,一个全国性珠宝品牌,如果他人侵犯周大福商标,类似周大福商标品牌肆虐市场,触犯到了周大福本身的利益,周大福一定会采取相应措施去维护自身的权益。“而现在行业里企业维权意识尚不普遍,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本土的很多当地品牌很少能做到全国性。比如在东北市场做得较好的某个品牌,源品牌很少涉及西北市场,在西北地区出现的仿冒品牌,当地认可度并不会很高。源品牌即使维权胜利,取消掉西北地区的仿冒品牌,这对源品牌自身也没有多大的利益。”闫煊说。   


对于企业商标维权该从何处发力,闫煊建议,现在已有的品牌企业,要尽快注册商标,申请中国驰名商标的注册,从宏观层面保护自身商标的权益不被其他地区、行业所仿冒;同时,还有积极维护自身的权益,对侵害自身品牌商标的行为坚决通过工商举报、法律诉讼等手段肃清。


教育市场和消费者也是企业进行商标维权的重要保障之一。闫煊表示,企业可以通过全国和黄金珠宝行业相关的协会、机构等平台,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让消费者清清楚楚地明白哪些是真品牌、哪些是仿品牌,如何去避免“上当受骗”。“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商标注册和保护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教育和支持品牌的商标维权,维护行业健康生态。”他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