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行业未来十二问”之珠宝品牌海外并购进入黄金期了吗
文/本刊记者 田金刚
辛酉鸡年新旧交替之际,中国珠宝市场两则首尾相顾的并购消息打破了珠宝圈的平静。
继刚泰控股2016年12月23日宣布收购意大利奢侈品牌布契拉提85%股权之后,2017年2月4日晚,刚刚登陆A股不久的通灵珠宝发布公告,拟出资435万欧元收购珠宝品牌Joaillerie Leysen Freres SA 81%的股权,后者创立于1855年,拥有比利时王室珠宝供应商资格。
对于收购目的,两家公司在“官方措辞上”也大同小异,乐观而自信:刚泰控股表示,收购布契拉提是因为中国消费升级和中产消费快速发展、奢侈品珠宝发展空间广阔,以及该公司业务结构调整进展显著;而通灵珠宝则认为,并购不仅符合公司长期战略发展方向,也有利于稳固公司的战略布局,增强公司业务拓展能力,巩固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对公司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言以蔽之:并购国外奢侈品品牌均出于公司战略需要,收购对公司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虽然此前有周大福在2014年斥资1.5亿美元收购美国钻饰珠宝商Hearts On Fire的先例,但在当前黄金珠宝行业所处的寒冬期,两起海外并购的相继出现,依然大大提振了业界人士的信心,让更多人开始憧憬中国珠宝行业一轮海外并购潮的到来。
不可否认,在世界黄金珠宝产业发展的大舞台上,中国珠宝品牌发出的声音正越来越大,而在屡屡上演“蛇吞象”的资本并购游戏中,中国买家的身影也不再影影绰绰,而是越来越清晰。
从整体发展格局上看,历经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蓬勃发展,中国正在从世界黄金珠宝产业的旁观者、追随者成长为领军者和规则制定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不仅仅是由中国珠宝产业集群创造的宏观体量——千亿级的消费市场,助推中国成为世界黄金消费第一大国和钻石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全球第二大珠宝消费市场——来定义和衡量,更多是依仗个体的中国珠宝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能力,资金实力以及品牌力提升到一定水平、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呈现出的一种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上的“自然景观”。不必惊讶,这只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在市场上的路演,是行业厚积薄发多年后的一种“水到渠成”和“瓜熟蒂落”。
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王立新在谈到中国黄金行业未来发展时曾表示,由于“角色转换 ”,当前行业的发展没有更多的参照和比对,因此市场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也会愈加困难,但困难中也隐藏着机会。这番言论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整个黄金珠宝行业。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强劲的经济增长,使得中国黄金珠宝市场与欧美珠宝所属的小众市场迥异,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大众市场的特征,也因此导致中国的珠宝企业在培育珠宝品牌时缺少一个明晰的好的对标对象,很多企业的成长轨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过,事物都是两面的。这种差异性,也使得中国珠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商业模式,还是在发展路径上,都呈现出多样性与原生性。国外动辄拥有上百年历史和动人品牌故事的珠宝企业,与国内这些缺少历史厚重感和品牌人文特性,主要依靠技术、资本和商业模式联合“堆砌”出来的珠宝品牌,反倒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互补。这正是并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东边日出西边雨。另一方面,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外奢侈品集团增长乏力,裁员、撤店消息不断。如历峰集团刚刚在1月31日发布消息称,受业绩不振影响,旗下四大品牌首席执行官相继离职;而被很多珠宝品牌视为旗帜的蒂芙尼在2016财年三季度恢复1%增长以前,集团销售业绩已连续下跌了8个季度。知名咨询机构BCG据此判断称,当前正处于奢侈品行业第一次结构性危机的年代,过去20年奢侈品市场复合增长率达8%至10%,但预计2015至2022年该数据仅为2%至4%。显然,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外奢侈品行业的低迷期还将持续。
奢侈品巨头纷纷陷入困境,一大批拥有深厚技术积累和品牌积淀的行业巨头们不得不卖身求生,中国珠宝品牌有了通过海外并购提升自身的绝佳机会。针对如此多诱人的“海外大餐”,珠宝行业进入海外并购黄金期的说法不胫而走。但能够据此认为,中国黄金珠宝行业对国外奢侈品牌可以吹起收购的冲锋号了吗?
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诚然,近几年来,随着国内陆续出台一些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尤其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制定以后,企业无论在投资环境、融资渠道拓展,还是金融机构对对外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方面,都相较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但应该看到,珠宝行业的资金密集属性,以及中小规模企业居多、市场分散等特性,导致真正有实力从事大规模并购的企业仍然凤毛麟角,这从仅有的几起并购发起主体均为上市企业可窥探一二;其次,优秀的收购标的资源仍然有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国外的奢侈品品牌大多历史悠久,经历了数世纪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也证明其自身的强大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除非一些特殊原因,一般不会轻易沦落到“卖身”的境地。(如布契拉提“卖身”据称与控股基金创始人离世有关)
与此同时,对于已经完成收购的企业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上述所言,中国珠宝品牌与国外奢侈品牌在发展环境、成长轨迹、市场氛围等方面往往大相径庭,来到中国以后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磨合期有多久,这些都需要打一个问号。虽然多品牌运营的发展模式几乎被证明是所有奢侈品集团经营成功的标配,但前提是有足够的管理能力让所有品牌驯服在一个统一的品牌战略之下,实现本土品牌和外来品牌的良性互动和平衡发展。
当然,回到收购行为本身,其自身存在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毕竟,在最近几年金属、矿产资产价格大跌的背景下,很多打着“抄底”旗号的中国企业被“不良资产”的华丽包装所蒙蔽,花钱打水漂的不在少数。这尤其在产业链上游的矿业领域更加明显。因此,对于珠宝企业来说,当面临海外收购的诱惑时,还是应该擦亮眼睛,避免被“不良资产”混淆视听。总而言之,珠宝企业在进行海外收购以及后期管控时,需要更加成熟,需要对品牌未来发展有十分明确的战略规划,而不能仅凭一种“捡便宜”的心理去“冲动消费”。
祝愿所有的品牌并购都能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相关阅读
百泰集团:弘扬黄金文化,理性看待国潮
2019年是百泰的发力年。作为黄金珠宝生产制造企业公认的领头羊,百泰在2019年9月珠宝展期间两大举措吸引了诸多关注:其一是与周大福高调合资成立福盈泰,整合7大国际IP引业界关注;其二是以“百泰精工”全新定位打造五大原创系列,风风火火搅
粤豪集团:传承创新,“碰巧”融入国潮
“粤豪的企业使命就是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个使命是自粤豪创立之初就确立,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的。”粤豪集团的市场负责人这样介绍。“关于这个使命,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把它贯彻了下来,你在全公司任何地方包括员工手册都能看到,所有员工入职都进行培训的。
甘露集团:以零售视角创新价值
当国潮风刮起的时候,珠宝行业有时尚尖端的年轻“潮”风,有故宫宫廷风,也有老上海怀旧风情的,还有传统时尚混搭“土酷”风的,而甘露的洋派国潮在其中就显得别具一格。问及为何会用“洋”模特来表现“国”潮,甘露集团总经理郑焕坚介绍,“现在流行新国潮风
中国黄金:要以高水平审美将国潮文化传递下去
从故宫淘宝的爆款文创产品“故宫口红”到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故宫博物院掀起了一股带有“传统文化复兴”意味的“国潮”风,并在近两年来带动了各行各业对中国元素的推崇。2018年底,中国黄金开始关注文创相关首饰,陆续有合作供应商将故宫文
中国珠宝:“国潮”风势不可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对“国潮”这一概念的明确解释。而近两年“国潮”这一概念在国内高频次地出现,上至国家相关部门,下至普通民众,使其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