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技艺、人才、创新,一个都不能少
文/本刊记者 张明明 实习记者何思璞
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工匠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
2016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提升消费品品质”,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 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个概念作为传统文化 传承的要件,第一次出现在最高规格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
审美基因也需保护保留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继承并发展传统技艺”成为全民话题,“传统手艺人”频频出现在各大报纸、电视台等媒体的主要位置。国家层面的倡导,直接催生了全社会传承古老手艺的热潮。说了那么久的“传承”,面对亘古不变的金料和来自几百年前的古老手艺,我们到底应该传承什么?
从手艺人的角度来说,传承首先意味着接受来自古老时代的技艺,是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选择性接受。一道道严格而复杂的工序,不仅是我国几千年发展历史留下的印迹,更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花丝或是錾刻,技艺的背后其实是文化和时代审美。技艺,尤其是古代皇室御用工艺品的制作技艺,作为实现美的手段,往往能最大程度地接近美、传达美,将传统文化中的最高审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同时,由于美的实现需要工艺支撑,这些技艺又反过来成为美的现实立足点,制约着美的高度。
传承便意味着保护这些技艺以便保留、再现我们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审美基因,让生活在21 世纪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当代中国人,也能欣赏到这些传世之美。
至于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则是说来话长。首先,为了振兴传统文化,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国家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鼓励、支持传统手艺人。据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总经理张汝婕介绍,权威机构评选的“中国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名号,给予大师们很高的表彰和社会地位,还给默默坚守在一线、做工带徒弟的老师傅们足额的生活补贴,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替传统手艺人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难。
政策制定者都带着胸怀天下的格局,但社会上最多的还是“普通人”。借着“传统技艺传承”的这阵东风,商界、手艺界纷纷“各显神通”。一些商家表面上打着“传承非遗技艺”的旗号,实际上却借此名目开班办学赚钱,成了一门地地道道和有利可图的生意。比如一些非遗传承基地的点翠技艺,收费三千多元,某重点院校美院下属的一个工作室,价格更是高达 5 万多元。
说实话,很多年轻人大都不太喜欢传统技艺制成的产品。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傅的工艺一代代传承下来,虽然工艺精湛、设计却难以创新,往往是把数百年前的东西反反复复做。模仿古代并没有错,可问题在于这些技艺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摆件,大到屏风、宝瓶,小到如意、杯盏,当然也有头面、手串、耳坠等饰品。但总体来说,这些东西已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摆件太贵,传统饰品又不符合当代审美,自然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效益差,厂方无法扩大规模,甚至走下坡路,也就很难求新求变。
但是,也有一些公司在努力求新求变。记者在采访东方艺珍花丝镶嵌厂时得知,他们特意聘请了几位专业的珠宝设计师,按照现在年轻人喜欢的设计风格,用传统花丝工艺做出一些新颖别致的胸针和耳饰,很受千禧一代消费者的喜爱。
总而言之,技艺的传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业内各方都困在迷境中难以挣脱出来。解决问题首先要透彻地分析问题,让我们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这些优秀的技艺在当代的传承问题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技艺,尤其是古代皇室御用工艺品的制作技艺,作为实现美的手段,往往能最大程度地接近美、传达美,将传统文化中的最高审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亟待走出的行业困境
在中国,技艺传承的主要手段是 “师徒” 制,师徒制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传承的最终效果。所以,我们要深挖到传承的最前线——师徒因素。
还记得电影《霸王别姬》吗? 徒弟程蝶衣和段小楼动辄遭师傅毒打,小六子甚至因为害怕被打而吞糖葫芦自杀。古代的师傅似乎过于严苛。现在时代变了,师徒传承也和过去有许多不同,但传承出了问题,师傅和徒弟都有责任。
虽然现在都崇尚开明、开化,但仍有部分老师傅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有的老师傅,工艺是从他们的师傅那里传下来的。他们作为跨越两个世纪的手艺人,社会变革如此之大,以至于带着传统思想的他们,不能接受亦不能适应。截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很多师傅坚持 “传男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 的老思想。
在之前的采访中,记者还遇到一位老师傅,他认为教年轻人这些珍贵的技艺简直是在糟蹋东西,“现在的小年轻什么都没见过,在课本上见过几次就以为自己会了,其实他们会啥呀? 根本不值得教。”老师傅手里有一本市场上买不到的重要的花丝技艺的教程,当记者提出能否借阅时却遭断然拒绝,原因是“全中国就这一本,不能借,带到棺材板儿里都不借。”
也有一些师傅对徒弟很开明,但对艺术技艺则显得过于“呆板”。很多技艺在古代都是做摆件居多,饰品只是很少一部分,所以今天他们依旧摆脱不了惯性思维的牢笼,继续做大型摆件,殊不知这些大摆件无论做得多么精美华贵,市场都罕有买账者。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大摆件价格太贵,摆出来也太占地方。
而且,因为“匠人的自傲”,他们也不愿意迎改变产品形态或风格以迎合市场,宁可抱守缺残。他们也往往对现代审美理解不够深,在年轻人群体中十分流行的简约风等都不能很好地运用。
徒弟的问题则更加突出——学历低、文化素养低、浮躁。学徒大都是初中或高中毕业。正如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崔西伦所说,“技艺的背后是文化。手巧的姑娘三个月就能学会这些工艺的基本操作,但是想真正做出一件珍品,三十年的积淀都不嫌多。” 再加上学徒在学手艺的时候,师傅都是跳过理论部分,直接一对一教具体实践,没有系统学习过珠宝艺术史、设计理念等专业知识,学出来的学徒也只是把花鸟刻得更逼真生动,却不能把如意进行抽象再处理。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仿照古器打造新的,却不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代审美进行处理、设计,这也就谈不上创新。
再加上社会上弥漫的一些浮躁情绪,很多年轻人更是坐不住。长达三年的学习周期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似乎是太久了,有的学上三五个月就卷铺盖走人,有的感觉学得差不多,就辞职跑去深圳自立门户,真正能静下心来学工艺、一直做下去的实际上非常少,虽然工资比社会平均水平高出不少。
与之相关的是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的大学生却不愿意学习这些技艺。他们通晓艺术史、有想法、懂设计,却更愿意投身偏欧美风格的现代首饰设计,对传统技艺兴趣不足。人才是行业振兴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倘使没有高质量的新鲜血液加入,整个行业的新陈代谢便出现严重问题,创新设计的构思亦无法推动。
传承需要人,更需要规划,这大概是每一个从业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相关阅读
百泰集团:弘扬黄金文化,理性看待国潮
2019年是百泰的发力年。作为黄金珠宝生产制造企业公认的领头羊,百泰在2019年9月珠宝展期间两大举措吸引了诸多关注:其一是与周大福高调合资成立福盈泰,整合7大国际IP引业界关注;其二是以“百泰精工”全新定位打造五大原创系列,风风火火搅
粤豪集团:传承创新,“碰巧”融入国潮
“粤豪的企业使命就是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个使命是自粤豪创立之初就确立,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的。”粤豪集团的市场负责人这样介绍。“关于这个使命,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把它贯彻了下来,你在全公司任何地方包括员工手册都能看到,所有员工入职都进行培训的。
甘露集团:以零售视角创新价值
当国潮风刮起的时候,珠宝行业有时尚尖端的年轻“潮”风,有故宫宫廷风,也有老上海怀旧风情的,还有传统时尚混搭“土酷”风的,而甘露的洋派国潮在其中就显得别具一格。问及为何会用“洋”模特来表现“国”潮,甘露集团总经理郑焕坚介绍,“现在流行新国潮风
中国黄金:要以高水平审美将国潮文化传递下去
从故宫淘宝的爆款文创产品“故宫口红”到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故宫博物院掀起了一股带有“传统文化复兴”意味的“国潮”风,并在近两年来带动了各行各业对中国元素的推崇。2018年底,中国黄金开始关注文创相关首饰,陆续有合作供应商将故宫文
中国珠宝:“国潮”风势不可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对“国潮”这一概念的明确解释。而近两年“国潮”这一概念在国内高频次地出现,上至国家相关部门,下至普通民众,使其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