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领标准 开展深度服务 ——黄金珠宝质检转型发展新思路
文/本刊记者 贺轶群
在新零售、新消费、数字营销日渐蓬勃的市场新生态下,传统质检行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首饰质检机构如何才能找到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之道,为企业提供深度服务?如何解决现有问题,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多家驻扎在深圳的质检机构进行了深度访谈。
竞争生态下的检测机构画像
黄金珠宝检测机构是珠宝行业发展的“伴生物”,无论是上游的生产、采购,还是与消费息息相关的终端交易,都离不开质量的鉴定、把控。可以说,检测与质量鉴定贯穿珠宝产业链的始终,是衡量产品价值的尺度,也是消费者鉴别真伪的一方明镜。
作为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地,深圳市罗湖区黄金珠宝企业分布密度很高。如果将水贝、田贝片区比作一片珠宝“森林”,那么大大小小的黄金珠宝检测机构,则像分布于林间的“测量站”,随处可见。“高密度、竞争激烈、鱼龙混杂”,这是业内人士对深圳珠宝检测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一般消费者的印象中,珠宝质检行当通常是一群身着白大褂,不苟言笑,整天与溶液、仪器打交道的科学家形象。采访中,深圳市金质检金银珠宝检验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下称“金质检”)总经理杨佩也风趣地谈道,黄金珠宝检测做的多是一些“痛苦”的工作。“我们琢磨的都是不可改变的东西,只管挑毛病,不管改毛病,一旦改变,就是‘优化处理’,有违检测的本职。”
其实,黄金珠宝检测行业气象万千,很难贴上一张概括性的标签。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检测企业不断探索新思路,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做足文章;另一方面,受流程化、机械化工作性质的影响,又很容易受制于思维惯性,激情相对不足,缺乏明确的方向感,在既有的体制框架中按部就班,遵循常规,缺乏创新动力。
为赢得市场竞争,争取资源,多数质检机构积极变革,完善自身技术、服务。在未来,黄金珠宝检测机构将会成为一种综合性服务机构——这已经成为业内多数人士的共识。在采访中,许多质检机构的负责人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不仅要做产品检测,而且要涉足人才培养、设备研发等领域。入驻企业质检部门,参与生产环节的质量把控,既要注重技术创新,又要以服务为核心。”
检测机构赢得市场的“组合拳”
技术和服务,这是黄金珠宝检测机构的双重属性。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要想占领高地,一方面离不开技术设备、专业性人员等硬件设施,同时,优质的服务也不可或缺。技术设备可以通过资金投入,快速实现,而服务的提升便成为质检机构特别关注的“软实力”。
为提升竞争力,许多质检机构都在开拓、完善服务方面下功夫。例如,深圳市中鉴珠宝贵金属检测有限公司统一管理服装、工作证、服务话术,促进交接流程标准化,并提出“24小时在线,10分钟上门取货送货”的理念,同时与线上电商合作,成为天猫、淘宝指定的七家检测机构之一。国检华南珠宝检测中心主任吴锦芳将质检机构定义为服务型机构,提出“服务到心”的口号,提供上门收件服务,积极改良资源对接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还根据客户需求,制定符合企业文化的证书。
对于质检机构服务性、技术性之间的关系,在采访中,杨佩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技术可以增加服务的质量,也可以让服务变得更有尊严。技术的提升让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底气,而不是一味地降价、打折。如今常见的价格战,某种意义上正意味着自己的服务‘不值钱’,如果提高技术含量,则可以在市场中具备更多的筹码。”
杨佩还强调:“设备和技术是两个概念,真正的技术是很难用钱买到的,只有注重人才建设,把设备用活了,做出了结果,解决了问题,才叫做技术。”他指出,一个只能满足标准要求的检测机构,仅是一名合格的检验工。国家标准往往要经过大量的验证、协调、平衡才能出台,因此往往会滞后于市场发展。质检机构要做“领先的标准”,要以充分的科学数据为依托,勇敢去挑战暂没有标准的领域、项目,要有前瞻性,大胆开拓新的领域。
据悉,金质检团队目前设有贵金属室、珠宝室、业务室、综合室四个实验室,有专业从事贵金属及珠宝玉石技术人员共30余名。2018年通过国高认证,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金质检以雄厚的技术实力为支撑,探索首饰硬度检测的新方法,让鉴定结果更加科学、可信。技术与人才密不可分,为发掘更多学术性人才,近三年来,金质检每年还举办一次全国规模的金属检验技术交流会,累计征集较高水平论文24篇,篇幅九万多字,得到了诸多专业的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支持。
让证书成为产品的“身份证”
在2019年香港国际珠宝展览会(2月28日~3月4日)期间举办的国际珠宝业与标准化访谈会上,参会嘉宾多次提到消费者对检测证书的接受度问题。业内专家指出,不同实验室检测,依据的标准不同,最终形成的报告、证书也不同,导致消费者迷惑,无法准确理解相关术语。
如何让标准证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真正成为产品的“身份证”,是标准制定者、检测机构一项有待改善的工作。
国家金银饰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下称“天津国检”)总经理张宏忠认为,智能销售、检测技术只是质检机构综合实力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完善的增值服务,做足创意,在公益性、市场性两方面找到平衡点,让质检成为既严肃,又活泼的事业。
张宏忠指出,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检测证书只能证明首饰产品的真假、质量、材质等因素,消费者很难获取更多信息。鉴于此,天津国检正在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证书更多的创新和革新。
首先,天津国检将证书外观由传统的塑封纸片样式改为塑料名片样式,名片上印二维码,手机扫描后就可以跳转到“产品详情”电子页面,页面内容不仅包括电子证书、产品介绍、产品保养等基本信息,还有产品的图片、小视频;其次,天津国检还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录制个性化语音信息,为产品添加独特的情感属性。
张宏忠认为,珠宝首饰从设计、生产到终端销售,其中的文化内涵呈现递减趋势。他说:“设计师当然了解产品设计理念,但是到了展厅,在营业员的介绍中,这些信息起码会减少一半;到了终端柜台会再次减少。售货员可能并不知道设计师的想法,只能对产品材质、款式作简单的介绍。长此以往,就只能通过价格战赢得消费者,这是不可取的。因此,很有必要通过证书,将首饰中蕴含的设计信息、文化底蕴传递给消费者。物是死的,产品不会开口说话,但证书可以是活的。”
张宏忠称,在新零售、新媒体、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检测行业要有危机意识。“品牌化是珠宝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未来,当品牌信誉足够强大时,证书的作用就会弱化,到那时,检测可能不再是‘刚需’,而成为一种选择,甚至可有可无。因此,证书需要创新,要有大格局、新思路,绝不能让利益性取代了专业性。检测机构不会亡于同行竞争,而一定会受到新事物的冲击。”
对此,张宏忠提出了黄金珠宝检测行业未来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与研发技术互补,与黄金珠宝公司合作,进行贵金属研发,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二是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提升自动化水平,用芯片等新技术,升级证书的信息量。”
深圳市中鉴珠宝贵金属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帝旭也指出,未来的鉴定证书一定是赋能终端营销,帮助传统珠宝零售企业从营销3.0向营销4.0及大数据转型。未来的鉴定证书,可以向无纸化、数字化方向转变,改变形式,使其成为产品检测信息、品牌二次推广、文化传播等要素的数字化信息集合体,让消费者全方位了解产品信息,自主选择,主动消费,综合提升珠宝企业终端销售业绩。让传统的产品检测证书变成为帮助企业销售产品、“会营销”的数字化检测证书。
证书是联系检测机构、企业、消费者三方的纽带,又是检测机构技术、服务与理念的综合载体。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质检机构都已将证书创新提上日程,未来将以高新技术、互联网思维为依托,进一步服务行业痛点,提升服务品质,规范市场秩序。
相关阅读
百泰集团:弘扬黄金文化,理性看待国潮
2019年是百泰的发力年。作为黄金珠宝生产制造企业公认的领头羊,百泰在2019年9月珠宝展期间两大举措吸引了诸多关注:其一是与周大福高调合资成立福盈泰,整合7大国际IP引业界关注;其二是以“百泰精工”全新定位打造五大原创系列,风风火火搅
粤豪集团:传承创新,“碰巧”融入国潮
“粤豪的企业使命就是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个使命是自粤豪创立之初就确立,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的。”粤豪集团的市场负责人这样介绍。“关于这个使命,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把它贯彻了下来,你在全公司任何地方包括员工手册都能看到,所有员工入职都进行培训的。
甘露集团:以零售视角创新价值
当国潮风刮起的时候,珠宝行业有时尚尖端的年轻“潮”风,有故宫宫廷风,也有老上海怀旧风情的,还有传统时尚混搭“土酷”风的,而甘露的洋派国潮在其中就显得别具一格。问及为何会用“洋”模特来表现“国”潮,甘露集团总经理郑焕坚介绍,“现在流行新国潮风
中国黄金:要以高水平审美将国潮文化传递下去
从故宫淘宝的爆款文创产品“故宫口红”到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故宫博物院掀起了一股带有“传统文化复兴”意味的“国潮”风,并在近两年来带动了各行各业对中国元素的推崇。2018年底,中国黄金开始关注文创相关首饰,陆续有合作供应商将故宫文
中国珠宝:“国潮”风势不可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对“国潮”这一概念的明确解释。而近两年“国潮”这一概念在国内高频次地出现,上至国家相关部门,下至普通民众,使其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