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标委会: 全方位看首饰行业检测标准体系
文字整理/本刊实习记者 张圆
自2016年5月4日,由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称首饰标委会)组织研究的GB 11887-2012《首饰 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第1号修改单(下称1号修改单)实施取消“千足金”、“万足金”等命名及印记,统一为“足金”以来,修改单给行业带来的影响正如首饰标委会所设想的那样:统一了标识标注,重新规范了市场,引导企业和消费者更关注首饰的设计美感和佩戴价值。
首饰标委会主要负责首饰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相关标准的报批和归口。据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首饰标委会)秘书长李素青介绍,截至目前,首饰标委会一共归口国家标准28项,行业标准37项。
“这些标准小到指环尺寸的测量方法,大到贵金属含量的测定方法。”李素青说,“其中,最基本的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是GB 11887-2012《首饰 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和GB 28480-2012《饰品 有害元素的限量规定》,是规范首饰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基石。”
2015年,首饰标委会推出的GB/T 31912-2015《饰品标识》同样是一项首饰行业重要的基础标准。它规定了饰品标识的术语、基本原则、标注内容及要求,适用于国内贵金属饰品、珠宝玉石饰品和仿真饰品。这项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帮助消费者了解首饰产品质量信息,维护其知情权,为其选购首饰提供重要依据。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般是每五年复审,如有需要则进行修订,如果标准一直适应市场变化,则可不用修订。例如GB/T 9288-2006《金合金首饰 金含量的测定 灰吹法(火试金法)》自 2006年发布后尚未修订。
据介绍,中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珠宝首饰技术委员会(ISO/TC174)的积极成员,首饰标委会代表我国参加该组织制定、修订国际标准的投票、复审工作,以及年会和技术交流活动。有些首饰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需要参考国际标准,甚至和国际标准一致,因为检测方法是共通的,可以“拿来主义”。涉及进口及出口产品时,检测方法的标准统一也有利于贸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适用于企业内部。
1号修改单中,并不限制贵金属含量达到999‰、999.9‰及以上高含量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企业因此可以在贵金属纯度命名规范的基础上,以企业标准备案登记,以合规的形式向消费者明示其产品的贵金属含量,企业对其明示的含量承担担保责任,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消费。
鉴于我国消费者对黄金产品高含量的需求依然强劲,大多数企业在市场需求和品牌发展需要中采取平衡,基于国家标准,制订了企业标准。中国黄金集团黄金珠宝有限公司制订了适用于金含量不小于999.0‰的首饰企业标准Q/zjzb 001-2015《足金首饰》。
该企业标准规定,标称金含量为999‰的足金首饰依据GB/T 18043、GB/T 9288、GB/T 21198.4进行检测;标称金含量为999.9‰的足金首饰依据GB/T 21198.4、GB/T 11066.8、GB/T 25934进行检测。其中,中金珠宝企业标准规定,999.9‰的足金首饰检测需要依据GB/T 25934,在国家标准里,这一点是没有规定的。
相关阅读
百泰集团:弘扬黄金文化,理性看待国潮
2019年是百泰的发力年。作为黄金珠宝生产制造企业公认的领头羊,百泰在2019年9月珠宝展期间两大举措吸引了诸多关注:其一是与周大福高调合资成立福盈泰,整合7大国际IP引业界关注;其二是以“百泰精工”全新定位打造五大原创系列,风风火火搅
粤豪集团:传承创新,“碰巧”融入国潮
“粤豪的企业使命就是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个使命是自粤豪创立之初就确立,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的。”粤豪集团的市场负责人这样介绍。“关于这个使命,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把它贯彻了下来,你在全公司任何地方包括员工手册都能看到,所有员工入职都进行培训的。
甘露集团:以零售视角创新价值
当国潮风刮起的时候,珠宝行业有时尚尖端的年轻“潮”风,有故宫宫廷风,也有老上海怀旧风情的,还有传统时尚混搭“土酷”风的,而甘露的洋派国潮在其中就显得别具一格。问及为何会用“洋”模特来表现“国”潮,甘露集团总经理郑焕坚介绍,“现在流行新国潮风
中国黄金:要以高水平审美将国潮文化传递下去
从故宫淘宝的爆款文创产品“故宫口红”到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故宫博物院掀起了一股带有“传统文化复兴”意味的“国潮”风,并在近两年来带动了各行各业对中国元素的推崇。2018年底,中国黄金开始关注文创相关首饰,陆续有合作供应商将故宫文
中国珠宝:“国潮”风势不可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对“国潮”这一概念的明确解释。而近两年“国潮”这一概念在国内高频次地出现,上至国家相关部门,下至普通民众,使其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