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标委会: 全方位看首饰行业检测标准体系

2017-01-17

文字整理/本刊实习记者 张圆


自2016年5月4日,由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称首饰标委会)组织研究的GB 11887-2012《首饰 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第1号修改单(下称1号修改单)实施取消“千足金”、“万足金”等命名及印记,统一为“足金”以来,修改单给行业带来的影响正如首饰标委会所设想的那样:统一了标识标注,重新规范了市场,引导企业和消费者更关注首饰的设计美感和佩戴价值。


首饰标委会主要负责首饰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相关标准的报批和归口。据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首饰标委会)秘书长李素青介绍,截至目前,首饰标委会一共归口国家标准28项,行业标准37项。


“这些标准小到指环尺寸的测量方法,大到贵金属含量的测定方法。”李素青说,“其中,最基本的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是GB 11887-2012《首饰 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和GB 28480-2012《饰品 有害元素的限量规定》,是规范首饰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基石。”


2015年,首饰标委会推出的GB/T 31912-2015《饰品标识》同样是一项首饰行业重要的基础标准。它规定了饰品标识的术语、基本原则、标注内容及要求,适用于国内贵金属饰品、珠宝玉石饰品和仿真饰品。这项推荐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实施,帮助消费者了解首饰产品质量信息,维护其知情权,为其选购首饰提供重要依据。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般是每五年复审,如有需要则进行修订,如果标准一直适应市场变化,则可不用修订。例如GB/T 9288-2006《金合金首饰 金含量的测定 灰吹法(火试金法)》自 2006年发布后尚未修订。


据介绍,中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珠宝首饰技术委员会(ISO/TC174)的积极成员,首饰标委会代表我国参加该组织制定、修订国际标准的投票、复审工作,以及年会和技术交流活动。有些首饰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需要参考国际标准,甚至和国际标准一致,因为检测方法是共通的,可以“拿来主义”。涉及进口及出口产品时,检测方法的标准统一也有利于贸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适用于企业内部。


1号修改单中,并不限制贵金属含量达到999‰、999.9‰及以上高含量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企业因此可以在贵金属纯度命名规范的基础上,以企业标准备案登记,以合规的形式向消费者明示其产品的贵金属含量,企业对其明示的含量承担担保责任,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消费。


鉴于我国消费者对黄金产品高含量的需求依然强劲,大多数企业在市场需求和品牌发展需要中采取平衡,基于国家标准,制订了企业标准。中国黄金集团黄金珠宝有限公司制订了适用于金含量不小于999.0‰的首饰企业标准Q/zjzb 001-2015《足金首饰》。


该企业标准规定,标称金含量为999‰的足金首饰依据GB/T 18043、GB/T 9288、GB/T 21198.4进行检测;标称金含量为999.9‰的足金首饰依据GB/T 21198.4、GB/T 11066.8、GB/T 25934进行检测。其中,中金珠宝企业标准规定,999.9‰的足金首饰检测需要依据GB/T 25934,在国家标准里,这一点是没有规定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