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底色

2017-05-18

文/本刊记者 田金刚


“创业”这两个字充满魔力,尤其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提出后的近几年,“创业”以极强的渗透性进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言不合就创业”成为了一种社会思潮。小到一个煎饼一杯咖啡,大到无人驾驶、火箭发射,创业者正成为一种新型的流行职业,而创业原有的意义和边界却被逐步消解。


创业者自带光环,且呈现一种浪漫主义色彩,成为很多人选择创业的重要原因。毕竟,在这个以金钱、财富为导向的商品社会里,最耀眼的英雄,莫过于那些创业成功、名利双收的企业家们。无数草根逆袭、一夜暴富的故事,无疑是创业者最好的“春药”,刺激着无数热血青年在创业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创业成功历来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有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急迫和凶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1月,我国全年新增创业公司数量较2015年同比骤降76%,VC、PE的投资案例数大幅下滑31.97%。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追风和不理性的泡沫被继续挤压,无数人倒在了“创业未半、中道崩阻”的路上。


虽然每一个打算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人都无比相信自己的事业,坚信自己会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幸运者。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创业成功不是必然,创业失败才是必然。不仅是一个企业有可能创业失败,甚至一个行业都有可能创业失败。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业者的特质,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老板和CEO,尽管这样的头衔很诱人、很时尚。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创业者又是可敬的。创业让许多人发现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在朝九晚五、按部就班之外,还有别的活法儿。最重要的是,人类的发展需要开创和探索。新的领域、别样的产品、对人类未知领域需求的满足等,这些都无法在原有现实中实现,必须要去开创。而他们所开创的新兴的商业模式,很有可能引领着一场行业的变革。这些最初开始“尝鲜”的创业者们,则充当了“探路者”的角色。


本期,我们选择了珠宝行业内近几年投身创业大潮的9位创业者,他们有70后、80后、90后。我们试图弄明白,在当前创业的乱象和纷繁之下,作为一个庞大群体的选择,创业是否依然彰显出某种共有的底色?他们的创业初心是什么?对于当前的行业环境,作为创业者,他们又有哪些思考?我们同时希望,在国家宏大的叙事以及常规的估值、融资、身价、排名之外,他们能提供给我们一个切口,从中去窥探某种时代大环境和产业小环境中的创业群体所共有的、那些支撑他们选择决断的关键逻辑。


事实上,祛除创业的光环和最初的新鲜感之后,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创业者的艰辛和不易。焦虑是创业者的常态:担心产品不够好,担心商业模式被人抄袭,担心合伙人背叛、员工流失,担心拉不到融资等等。也常听到采访对象大倒苦水,有的说自己每天只睡三五个小时,有的说自己从没在晚上十点之前回过家,有的指着自己满头的白发说老得太快,有的说对家庭照顾太少,老婆吵着要离婚……


创业像一张试纸,敏锐地考验着社会和裹挟其中的每一个人。创业维艰,不在于它是一座垂直的陡峰,或是波峰波谷大起大落的惊险,而更像是一次苦行僧般的修行,随时可能被外在的危险和内心的动摇所反噬。创业者如果不在最开始时认清起点和终点,很容易在或疾或徐的过程中迷失。抛去各种繁芜的包装之后,创业和人生的底色完全相同: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这个意义上看,创业者和我们无异,创业过程和每个人的人生也无二致。


我们不知道今天采访的这些人,在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是否会创业成功、功成名就,也不知道今天采访的这些企业还幸存多少,但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对于“初心、梦想、成功”这些词汇,会有更深入的辨析和思考,如此,才不至于成为背负着“不忘初心”光环的迷航者。


对于今天中国的创业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创业中,你或许会失望,会迷茫,会动摇,甚至你的企业会死去。但请相信,所有伟大,必经烈焰方能淬炼而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