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想象的误区与现实的假象

2018-07-16



本刊编辑部


引子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表现为自身历史的延伸,其思想、文化、文学及艺术的创新与繁荣,大都表 现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适应时代变化获得新生的过 程。面对新时代,中国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才能适应新时代需要,从而产生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影响 力的中国作品和数量。


从上期深度选题对古法黄金首饰这一行业产品创新的案例探寻,到本期传统花丝工艺的源头调研、“传饰之美”的专题回访,本刊试图通过梳理、溯源,让读者 透过这些文字,了解以传统文化为积淀的黄金首饰产品,感受其中的技艺,技艺背后的这群手艺人。希望可以通 过文化脉络的整理,让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温度有更深 入的了解。打动观众的不仅是有感情、有温度的产品创新,还有背后对文化传承展开的思维创新。


然而,对于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一度 对其怀有过度的诗意的想像,但现实却并不如这般美好。 情怀,让老手艺人坚守信仰;但生存,乃至更有尊严的 生活,才是年轻一代对“信仰”的自我定义。




匠艺人生


电影《冈仁波齐》中,一帮朝圣者,匍匐 2000公里,磕长头,在虔诚的仪式里走向心中的圣地,从大雪纷飞,走到桃花盛开,再到绿树成荫。不解者问:“这么远的路程, 为什么要走路? 不能坐车吗? ” 答曰:“信仰。”


对真正的匠人来说,手艺也是一种信仰。它早已脱离了低级的追求谋生的阶段,升腾为更 高的境界和空间。他们不会因为匠人群体社会地位的起伏,而影响对手艺的精进和自我认知。真正的匠人只会安心于从手艺中获得人格滋养,在方寸天地里奋力捕捉到有关美和时间的真谛。


这期杂志,我们锚定的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携跨越千年的传统技艺,走过世纪之交,带着不甘或无奈,直面事业凋零和人生暮年。对于不断更迭的时代潮水,他们似乎也缺乏追逐的兴趣。但隐藏其中的那份匠人的自傲,却足以让观者动容。


有一句鸡汤很有名:“什么是勇气?勇气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匠人难能可贵的是,接受平凡人的自我设定,但仍然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现代社会,每个游走其中的人,其实并不倚仗自己的拳脚兵刃,更多是维护内心的一套规则。一旦内心准则和世界对撞,谁能坚持即使粉身碎骨也不退让半步?这份勇气和执着,正是匠人带给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手艺人,以一技之长去博取功名利禄,实现人生价值。但能否成为一个匠人,则有着一杆标尺。虽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匠人,匠人之心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包括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但这种愿望是否持久、坚定,并被身体力行,则是“劳动之兽”和“创造之人”的分野。


这样看来,真正的匠人是稀缺的,也是珍贵的。尤其在当今社会,以速度、效益、体量为 追逐点的大势,让我们容易漠视那些专注职业态度、专业技巧的人,让真正的匠人落入“善刀而藏”的尴尬。


老舍的小说《断魂枪》里,昔日的武林高手年迈之后在后院里耍起了传说中的“五虎断魂枪”, 望着星空只说了四个字:“不传,不传。”这仿佛是一代人的写照。在这个效率与利润即一切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以机器流水线作业为核心的大规模工业体系,正在逐渐摧毁饱含人性温度和个性化特色的手工体系,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时代的遗憾。我们虽不唱挽歌,但手艺人和传统技艺不该是这种结局。


毋庸讳言,一个社会对底层手艺人的态度,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整体温度;而国家对手工艺 的保护程度,则更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高度。从这个层面上看,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新征程上,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依然任重道远。


任何匠艺,终究打磨的都是人生。而传承,早已经超越了师傅、徒弟技艺交接的物理仪式, 更应该是一种关于专注、敬业、精益求精的匠人态度的精神流转。这样的传承,才更有意义。这样的人生,才更加丰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