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黄金史
本刊实习记者/何思璞
黄金是一种具有和太阳相似光芒和色彩的物质,在其诞生之初,就已被权贵们垄断,东西方无一例外。黄金的技艺更是凝聚着古今工匠的辛勤与才智,经受了时空的考验流传至今,在当下时代潮流中继续着主导地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呈现给我们美好的享受。
遍观世界黄金文化,随着人类的发展,各个文明的黄金技艺发展各有异同,黄金工艺技法也发生过多次转变,许多古老的技艺已经被我们遗忘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现如今传承中的技艺更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应该以传承为目的去保护研究这些古老的技法,为后人认知先祖辉煌的历史留下最直接的证据。这些令人拍手称赞的技艺与美轮美奂的稀世珍宝铭刻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描绘着时空的变迁与进步,亘古不变的是人类对美的寄托与追求。
本文将带领观众畅游于博物馆的馆藏黄金之中,去追忆那些遗失了的技艺,开启当代黄金的新篇章。
今年 2 月份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开展了以“黄金王国的奢华艺术遗产”为主题的工艺品展览,向我们展现了古代美洲的奢华艺术遗产与精湛的黄金工艺。
此次展览展出了许多奢华的古代美洲黄金制品。这些黄金工艺制品做工精湛、用途各异,以丰富多变的造型题材,把美洲古老的黄金技艺生动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带有蛇与鹰图腾的珠子》
《带有蛇与鹰图腾的珠子》运用花丝工艺和金珠粒工艺制作的带有鹰与蛇图腾的金珠子。
古代美洲人更偏爱将视觉与听觉联动,其佩戴装饰用的首饰既美观又能发出悦耳的声音,黄金的光泽与清脆的铃声碰撞出古代美洲人独特的黄金文化。
《卷尾的并排动物吊坠》
此黄金吊坠在古代美洲文化中,代表主人的社会地位,展品为纯金范铸而成。这类造型的吊坠多由玛瑙雕刻制成,极少采用黄金材质,此展品具备更珍贵的研究价值。
在这个《卷尾的并排动物吊坠》中四只相似的动物并排而立,每只动物都略显面部轮廓,凸显眼睛,表面经过了抛磨处理显得较为光滑。动物的前腿部分用来穿绳佩戴,动物头部面向佩戴者的面部,交相呼应,有其特殊的含义。
《头戴鹰帽的武士头饰》
《头戴鹰帽的武士头饰》使用范铸工艺铸造的头部造型,运用花丝工艺制作的羽毛形象与铃铛衔接,垂挂在头部造型之下。
《带有箭头与盾牌造型的吊坠》
此展品采用了合金工艺,将各个部分分开浇铸成型后再整合为一体。盾牌造型上,用多颗金珠粒围绕成一个圆形,箭头部分运用丝线缠绕工艺,底部由金环与铃铛巧妙连接。此展品工艺精湛,代表了古代美洲黄金工艺高超的技法。
在西班牙殖民美洲大陆时,欧洲的宗教信仰和黄金工艺也一并传入。《圣母王冠》就是古代美洲人在西班牙殖民入侵时期制作的王冠,上面镶嵌了近 450 颗祖母绿。此王冠用来装饰哥伦比亚波帕扬圣母像,象征着圣母玛利亚神圣的统治地位,是欧洲工艺进入美洲大陆后的典范之作。
《圣母王冠》
《圣母王冠》此展品采用铸造工艺,运用雕金的手法对表面进行修饰并结合宝石镶嵌工艺。
西班牙入侵者为美洲大陆带来了欧洲文化,而在欧洲大陆上,匠人们与他们的前辈们相比社会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享受的金银供应量也有很大的优势,南美洲的矿山开采为欧洲大范围生产贵重金属制品提供了便利,国家实施的对于匠人们打造工艺品的永久保护措施使得很多欧洲古老的黄金首饰得以传世。比如英国的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就收藏着很多那个时期的珍贵藏品。
《多种宝石镶嵌的挂坠》
《多种宝石镶嵌的挂坠》挂坠运用金珠粒工艺与雕金工艺制成,带有典型的西欧风格,繁复华丽的花纹堆叠,华贵的宝石镶嵌,细致入微的肌理处理都体现出欧洲宫廷奢华的审美偏好。
欧洲宫廷对黄金饰品的奢华偏好,仿佛也带动了欧洲人对黄金偏执的爱,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人踏足澳洲,为这块刚刚发现黄金的大陆带来了黄金文化,这股潮流席卷了整个澳洲,随着本土人们对黄金需求数量的日益增加,澳洲本土工匠们开始创造更多、更新、更加自然的带有欧洲风格的珠宝首饰。在欧洲强烈的影响和黄金大量应用的情况下,澳洲珠宝工匠也开始着手研究本地特有风格。为了努力做到原创和保持有特色的设计,珠宝工匠们对金矿开采工具进行了一些艺术创作,随着这一系列作品的热销,开创了澳洲独特的“用料足、体积大”的黄金工艺风格。
《金丝织网手镯》
这件藏品是英国制作的蕾丝花纹软手镯,运用花丝编织工艺制成。此类软手镯起初兴起于法国,后在英国得到发展。紧致错落的手工金丝织网上镶嵌着贵重的宝石,体现了当时匠人精湛的工艺。
欧洲人在为世界传播黄金文化的同时,也破坏了很多其他地区的黄金传承,他们进入美洲的时候掠夺了大量的美洲传统黄金工艺品,把他们熔炼成金块运回了欧洲大陆。元代的时候,马可波罗来到了中国,夸张地形容当时的宫殿屋顶都是由黄金制成,这也诱发了后来欧洲殖民主义的贪婪之心,掠夺走了我国很多珍贵的文物。
《法国镀金胸针》
该胸针是采用倒模工艺制作的合金胸针,表层镀金。动物造型口中衔着一颗珍珠,动感十足,在写实中运用艺术修饰使其形象生动紧凑,整体感强,为典型的法国饰品风格。
相比之下亚洲的黄金文化更加的复杂多样。在印度,黄金的开采量和其中心地位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婆罗门教的教义保证了黄金在所有金属中最高的象征地位;在中国,黄金比其他宝贵的金属更具有价值,但是本质上更多还是作为储藏财富的手段而被人们应用。
《南亚纯金耳饰》
此为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中收藏的南亚风格的黄金饰品。这些耳饰均为纯金打造,是由金板切割成各种形状,再用金珠粒与花丝工艺进行装饰,并且点缀着些许绿松石与珍珠。 此组耳饰向我们展现了南亚的传统黄金工艺。
据考证,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亚洲的黄金史就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起初只是在河床上面收集黄金,后来更是专门开矿提取黄金。我国黄金的开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在商代早期墓葬中就已出现的珥形金饰证明了我国早在3500年以前就已开始使用黄金,并熟练掌握了加工制作黄金的工艺技术。
《龙吟金壶》/ 明代
《龙吟金壶》执壶华美绚丽,为万历皇帝日常御用,极致之作。壶身一条威严的蟠龙盘踞其上,似乎正在颁布泽被天下的福惠恩典,尽显无上霸气威严。整个壶身错落有致地满镶红宝石、绿松石及青金石,采用金胎、累金工艺,并錾刻有云龙纹饰。
《鎏金“鸿雁于飞”纹银笼子》/ 唐代
皇家贮茶用银笼。这件笼子为简形,带盖,有提梁,平底,四足,先冲模成片,然后焊接、鎏金制成。笼周是栉比方窗,密密麻麻,极似无数方孔钱。盖顶十五只鸿雁,绕边飞翔,一往无前,毫无徘徊意。笼外十二对飞鸿,边飞边语,忽上忽下,显得十分活泼和亲昵。
我国自古就有佩戴黄金制品的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金因其独有的色泽和稳定的性质,成为富贵的象征,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后来,随着佛教文化在国内的盛行,黄金文化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国内的古代黄金工艺技法又分为八门,分别是鎏金、锤鍱、錾刻、花丝、炸珠、掐丝、累丝、错金银,每门工艺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对黄金的感情。
《双鱼金饰件》/ 清代
此器采用浇铸、錾刻、焊接等技法制成,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刻画精细,寓意吉祥。鱼自古便代表了吉祥与财富,古有遇水遇财的说法,鱼自然与水密不可分,鱼自水中来,两条相连的鱼外形连连有鱼,因此取其谐音,代表了“连年有余”之意。
《文房四宝》/ 清代
此套掐丝珐琅文房器具为清宫廷典型文房用具。四件器具分别为墨床、笔架、水丞和砚台,通体掐丝填彩釉纹饰,饰以龙纹、海水纹、山崖纹及缠枝花卉纹。造型端庄富丽,制作精美,尽显宫廷富贵之气。
相关阅读
百泰集团:弘扬黄金文化,理性看待国潮
2019年是百泰的发力年。作为黄金珠宝生产制造企业公认的领头羊,百泰在2019年9月珠宝展期间两大举措吸引了诸多关注:其一是与周大福高调合资成立福盈泰,整合7大国际IP引业界关注;其二是以“百泰精工”全新定位打造五大原创系列,风风火火搅
粤豪集团:传承创新,“碰巧”融入国潮
“粤豪的企业使命就是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个使命是自粤豪创立之初就确立,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的。”粤豪集团的市场负责人这样介绍。“关于这个使命,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把它贯彻了下来,你在全公司任何地方包括员工手册都能看到,所有员工入职都进行培训的。
甘露集团:以零售视角创新价值
当国潮风刮起的时候,珠宝行业有时尚尖端的年轻“潮”风,有故宫宫廷风,也有老上海怀旧风情的,还有传统时尚混搭“土酷”风的,而甘露的洋派国潮在其中就显得别具一格。问及为何会用“洋”模特来表现“国”潮,甘露集团总经理郑焕坚介绍,“现在流行新国潮风
中国黄金:要以高水平审美将国潮文化传递下去
从故宫淘宝的爆款文创产品“故宫口红”到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故宫博物院掀起了一股带有“传统文化复兴”意味的“国潮”风,并在近两年来带动了各行各业对中国元素的推崇。2018年底,中国黄金开始关注文创相关首饰,陆续有合作供应商将故宫文
中国珠宝:“国潮”风势不可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对“国潮”这一概念的明确解释。而近两年“国潮”这一概念在国内高频次地出现,上至国家相关部门,下至普通民众,使其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