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目标,智慧共存 合成钻石给天然钻石市场带来的思考
2016-09-14
在9月12日举办的《2016中国国际钻石产业高峰论坛》上,广州钻石交易中心总经理梁伟章做了题为《合成钻石给天然钻石市场带来的思考》的主旨演讲,其详实的案例和数据分析,以及针对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各自不同属性的营销策略,给业界人士带来全新的认知。在其短短十几分钟的演讲中,观众席上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嘉宾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将其PPT中的“干货”记录下来。“斗法”是梁伟章对于合成钻石和天然钻石现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给出的形象比喻:在他看来,合成钻石“摩拳擦掌”,天然钻石“不甘示弱”,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现场展示中,“斗法之后,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谁与争锋?”这一PPT背景用的是拳王争霸的卡通经典图案,也让问题本身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在报告中,梁伟章首先对合成钻石进行了发展回顾,随着技术的进步,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合成钻石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搭乘天然钻石的快车,迅速进入公众视野。由于成本更低,也出现了“鱼目混珠”的现象。 从2015年以来,国际和国内成规模级合成钻石企业的高调亮相,消费者对合成钻石的认知度及接受度也在逐渐提升。梁文章在报告中谈到,2015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JCK展会上,俄罗斯NDT公司高调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HPHT法合成钻石。同年,国内合成钻石生产商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和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也分别发布重大合同公告,高调进军珠宝领域。此外,他特别强调,在今年2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合成钻石生产商和销售商组织——国际合成钻石联合会(International Grown Diamond Association-IGDA)正式在美国成立,意味着在未来合成钻石制造商和销售商将以集体形式正式参与到钻石行业的竞争中来。 “如果说过去天然钻石行业对合成钻石采取的是观望态度,秘而不宣的话,到2012年,最大的天然钻石生产商力拓、埃罗莎等公司已经默契,纷纷推出市场推广活动,超级钻石接踵而至,天然钻石也在不断刷新拍卖记录。”梁伟章在报告中展示了一系列近两、三年来这些公司开采的大颗粒天然钻石和拍卖记录。未来钻石产业格局将怎样变革?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两大阵营将如何对决?梁伟章从稀缺性、情感性、市场定位和鉴别性等四个方面,对抛出的问题进行了整合分析,并对两方阵营的营销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他认为,对于天然钻石而言,是具有稀缺性的,在此,他特别强调了其“珠宝属性”,也是其市场定位的根本。他表示,对于物理、化学属性完全一致的天然钻石与合成钻石而言,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稀有属性。 他指出,因为天然钻石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尤其是顶级品质钻石的开采充满不确定性。这从供应的角度保障了天然钻石,尤其是优质超级钻石维持一定的价格水平。此外,钻石开采行业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自戴比尔斯垄断时代结束之后,新晋的各大钻石开采商之间也达成了一定的默契,近10年来世界钻石供求保持着较好的平衡。针对合成钻石对市场带来的冲击,钻石生产商协会还推出了“真的才是稀有的。真的才可称为钻石(Real is rare. Real is a diamond)”的宣传标语。然而,天然钻石开采业是否能轻松驾驭世界钻石产业格局?梁伟章根据2014-2015年钻石产出情况的数据分析指出,各大钻石生产商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维护整体市场利益之间仍然存在不明朗的现象及不平衡点。而合成钻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技术已取得巨大突破,其供应已具备充分的技术保障,且大颗粒宝石级合成钻石的记录有望得到持续刷新。梁伟章认为,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持合成钻石的稀缺性,是合成钻石企业面临的压力,需要努力达成行业默契,从追求整体行业利益角度来考虑来控制合成钻石供应水平。从情感与文化的角度,梁伟章指出,钻石珠宝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消费者可能会更加认可将天然钻石作为表达情感的最佳载体。此外,对于顶级品质钻石而言,天然钻石同时还是身份与定位的象征,合成钻石很难提供与天然钻石等同的身份认同与尊贵感。因此,梁伟章认为,合成钻石为天然钻石珠宝市场只会带来阵痛性冲击,合成钻石需要建立自己的消费文化,从长期来看,很难威胁到天然钻石珠宝。因此,他重申天然钻石珠宝必须强调天然属性,对于营销而言,则要回归到通用性、情感性、体验性和品牌性上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