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行业未来十二问”之工匠精神如何在行业落地生根

2017-02-21

文/本刊记者 马佳


2016年,在珠宝行业的热词中,哪些是高频词?毫无疑问“工匠精神”稳居其列。


在去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关于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


工匠精神的要义


什么是“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在一定的精神指导下工作,不仅在制造上不断精进,而且在认识上不断升华,以致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事实上,从古至今,我们并不缺乏“工匠精神”,因为这是中华文化、中华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一种本然体现。 玉不琢,不成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珠宝首饰行业本是体现工匠精神的重要领域。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打造出最精最细的卓越产品,是工匠师傅们坚守的精神品质之一。


坚持工匠精神,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还可以使企业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以工匠精神来打造产品,成本并非第一位,创造自己独有的价值,将设计、工艺做到无可挑剔,从而打造品牌,才能引领用户体会品味生活。


工匠精神的“守承者”不单指玉雕、设计、切割等技术性人才,也包括所有的管理者、从业者。今天,正是由于那么多珠宝人孜孜不倦地践行着工匠精神,才有了这么多玉雕杰作、珠宝精品,才有了行业、企业的繁荣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个浮华的时代,很多人放弃了这种精神。一些业界大师,在功成名就之后,却不再专注于技艺的改进和创新,不再言传身教。


人才培养是关键


日前,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长徐德明在2016年中宝协会长办公会议上特别强调,大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他指出,工匠精神要求严谨、专注、敬业,讲求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将每一件产品当成艺术精品一样去对待。在当今创新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这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可以说,时代越要求创新,工匠精神越发重要。


徐德明还特别强调,要把工匠精神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以此推动珠宝产业创新发展。“当前市场上的产品较过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一切都体现了人才是珠宝行业的支撑,是行业发展推动力的源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欣赏能力的提高,只有珠宝行业不断提升生产品质、设计品质,才能使我们立足于不败之地,永攀高峰。”    


徐德明表示,在其近期走访的珠宝企业中,都已经把产品品质和设计摆到了重要位置,加大对人才的重视。他指出,当今时代,再困难也不能削弱对人才的尊重,越困难越需要人才的支撑,通过人才来打造品牌,通过品牌来提升企业影响力,进而推动企业过渡到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应该说工匠精神如果真正想做到落地生根,就必须成为珠宝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围绕树立百年企业的目标制定和展开,以培养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基础,用合适、合理的利益分配为辅助,培养出更多具有正能量的高尖端技术人才。


相对于德国、日本等国,我国百年企业数量还是很少,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在惊叹和羡慕外国产品利润高、制作工艺精湛、员工工作态度严谨的时候,国内的珠宝企业家更应积蓄科技的力量、迈出企业升级之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