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万特?

2016-11-17

文/田金刚
在一个急遽飞奔的时代里,很少再有一种商业模式或一种经营形态可以让一个企业一劳永逸,商业模式的迭代和市场业态的升级每一天都在发生,不管是否愿意,身处其中的人或企业都会被裹挟、被冲击,甚至被颠覆。

2009年,万特珠宝交易中心开业;翌年,比邻而建的万丰珠宝交易中心剪彩。彼时,中国黄金珠宝市场正走出一波上涨行情,万特、万丰的先后落成,加上此前的五寰珠宝批发市场,三者联袂将新街口打造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黄金珠宝批发交易集散地。强大的市场辐射能力,引得各路品牌纷纷削尖脑袋排队入驻。能在万丰、万特拥有据点,被认为是品牌实力的重要标志。

七年时光攸忽过,曾经风头无两的明星项目已然成了一地鸡毛。月初,当《中国黄金珠宝》记者亲临新街口这块曾经的资本热土时,看到的只是一片狼藉和萧条——铺面关张、人去楼空、空置率高企。

从商户流向上看,万特、万丰客户的流失与天坛天雅珠宝城的强势崛起密切相关,后者的低租、免租政策一度被认为是导致万特、万丰衰败的罪魁祸首。“长江后浪拍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有业者在解读万特、万丰今日之败时说。

应该看到,万丰、万特如今遭受到的冲击和挑战,天雅的崛起只是诱因,更多是前者所代表的以批发业务为核心的传统经营模式的式微所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和进击,信息对称以及更有效率的互联网工具的出现,拥有购买决策能力的消费者与生产产品的工厂、提供商品的店面之间的距离被无限缩短,沟通的障碍被推倒拉平,传统“二批”已经没有太多的生存空间,逐渐被边缘化直至消失,是这类商业形态无法摆脱的命运。

另一方面,从更宏观的层面看,万特、万丰还须面对北京周边地区同质化项目的围猎,那些在行业巅峰时期借助资本蜂拥而至的珠宝垂直类地产项目——珠宝城、产业园等,对珠宝中间市场的分割以及对品牌商户的分流,都在加剧这种因为业态雷同产生的过剩,进而吞下自己盲目扩张和同质化酿成的苦果。

何况,每个身处行业低迷时期的从业者都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金价、人口、市场开放”三大红利期已过,行业春天之后,夏天接踵而至,这意味着你需要不断付出,汗流浃背才能有一丁点收获,甚至大多数人会因为无法适应而中暑。现实面前,进退失据,或许才是这类珠宝商业项目的难言之隐。

回到珠宝城的兴衰本身,有一个事实无法掩盖:在中国楼市库存高企的今天,对于开发商来说,此前“拿地盖楼,以租金回笼资金”的做法面临着挑战。对珠宝城或产业园来说亦如此。无论再华丽的包装,最终都得逐渐回归商业地产的本质,也就是在空间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物业的增值配套。

所谓的商业,做的仍然是人流生意。对于这种垂直类商业地产来说,只有引入同一条产业链的头中尾部企业,将其有效地串联起来,才能迸发更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如果只是笼统的将同质化业态聚拢在一起,无法及时打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把珠宝城隔离成一座孤岛,形成不了要素聚集的合力,想要继续存活下去,难容乐观。

从这一点来看,天雅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无论她的文化定位是发乎战略初衷,还是单纯出于规避政策风险的需要,无论它的降租和免租是一时之举,还是长久之策,至少她目前呈现的服务姿态和运行模式,摆脱了传统珠宝城刻板的“房东”印象,以设计研发、品牌展示、批发零售、文化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业务形态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我们理应给予更多观察的耐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