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毕设作品选登

2019-07-12





又是一年毕业季,学生们的毕业设计作品从材质到展现形式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气息,他们通过首饰语言表现对自身、对生命以及对艺术的感知。纵观各个高校,学生作品在风格上也更加个性和多元,对于现实生活和个体需求的思考也更为深入,为作品本身提供了更丰富的设计语言,每个人都试图将自己关注的领域、概念用首饰语言表达出来。




宁为玉碎......

作者:林易翰

材质:白玉、银镀金、钢丝

作品阐述:作品源于作者在进行玉消费市场调研时,发现人们在佩玉的选择上更偏向于玉饰的附加意象,如带有寓意的形象、玉雕工艺的高低等,玉饰的附加意象限制了大众对玉的审美及其文化的理解。作品通过打碎这一方式,让玉石回归到简洁的形态,引导观者更多的关注到玉文化本身。

此外,作品通过可拆卸的结构,结构适用于每一片玉片,赋予每一片玉片佩戴性,来体现玉的珍贵性。





自挽

作者:王书楠 

作品材料:紫光檀、大理石、珍珠、纸张

作品阐述:自挽意为对自我终结的悼念,以写挽书的方式对生命与死亡进行思考,它将挽书作为护身首饰来佩戴。并对首饰作为护身符的经典意涵进行反思与拓展。





16(μm dm l.y.)

作者:赵昕怡

作品材料:金属/树脂/电子元件/综合材料/影像

作品阐述:根据三本简史和相关科学理论,将“人”的身体作为创作的逻辑框架,“身体”即“宇宙”。借首饰装置的表达语言玩味“人”与“身体”的互动,进一步证明“人”本身的重要性,作品在探索“宇宙”和“微观细胞”的同时,也对“人”自身的反观。




象生

作者:侯景书

作品材料:银  铜  

作品阐述:“象生”最初与祭祀相关,首饰如何比它们的材料的价值更强大?我会想到植物不仅有物质生命,还有灵魂。在大自然和万物有灵的指引下,追求内心的自我表达和对物的感知,试图用首饰的语言去诠释我心中对植物灵魂的描摹。




拉链Zip

作者姓名:李羽

作品材料:光敏树脂 银 铜

作品阐释:任何一条线都可以变成无限咬合的拉链。分析拉链的历史演变特点,从拉链线面体的变化中提炼变化逻辑,使线条融入在拉链的咬合中,一生万物、生生不息。作品由拉锁和链条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拉锁部分可以佩戴。




救命稻草

作者:王涵

作品材料:黄铜、不锈钢

作品阐述:作品建立在“想要抓住救命稻草以获得安全感”的心理状态,将其进行延伸与外化表达。“黄铜稻草”顽强地从艰难境地生长出来。借用稻草的古朴,生生不息、顽强生长的生命形态,结合薄但坚硬的黄铜材质进行首饰创作。黄铜材质表面手工压制了仿稻草叶片肌理。首饰结构对心理状态进行反思与实验,如稻草结镂空的负形透出的光、合页结构的掩藏与释放、贴合结构的抽拉等等。




诗意的容器

作品材料:竹,绢,银,木

作品阐释:山令人幽,水令人远。古人叠石成山,筑地为池,把山人移入庭院,将对自然景观的倾慕,提取并根植于自己生活的周遭。我将山石、逐鹿、水池、竹林等意象提炼并收纳与可佩戴设置中,形成一组诗意的容器。 我希望这些容器随身佩戴时,贴近我们的感官,追寻古人通过建造园林以达到对自然景观朝夕唔对修养心性的美好愿景。


                                                       (责编:刘丽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