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姥爷孟昭旭 ——一位手工业老人的历史叙述

2018-07-17

文/实习记者何思璞 

孟昭旭年轻时进行雕塑创作的资料图


七月初一个炎热的下午,我敲开了姑姥爷孟昭旭的家门,他是原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工厂退休高级技师。虽然已到古稀之年,他老人家的身体还算硬朗,依旧是微微驼着背从客厅起身笑着迎接我。


我印象中的姑姥爷,后背随着年纪越老变得越发弯曲了,这应该是他常年用一个姿势搞雕塑落下的职业病。通过与姑姥爷的聊天,我了解到了手工艺行业的起起落落,也听到了一位老匠人对当下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心声。


老人家平常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但是在与我谈起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时,他立刻精神抖擞地翻出了家里珍藏很久的老照片,随着翻看一页页记录下当年工作时的老相片,老人慢慢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回忆起年轻时自己的作品曾经远销东南亚,还被日本的一家博物馆收藏过的风采,于是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很多他们那个年代匠人的故事。


手工艺从业者在旧社会的地位十分低下,都是穷苦出身的人迫于生计才从事各种手艺劳动,多为父子师徒关系,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条件稍微好一些的都不愿意与匠人家的孩子作伴,都希望后辈多读书出人头地当官发财。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百业待兴,各行各业都在加紧建设,国家为了更好地建设就把全国各地的优秀匠人召集在北京建立了工厂,也给了工匠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政府倡导下,各行业工厂开办了很多技工学校,当下的大部分老师傅都是从那个年代的技工学校里走出来的,姑姥爷也是其中的一位 。据他回忆,那个年代的技工学校和原来的师带徒关系差不多,学校里专门开设了培养美术功底的素描课程。除了学习之外,更多的时候是跟在老匠人身后去观察学习专业技巧,私下里自己也会主动做一些不成样的作品用来磨练技艺。


以他学习雕塑为例,他们那个年代单单基本功的磨练就用了整整三年时间,之后进到工厂里也不能马上就干活儿,先是跟在老匠人身后看,主要练习精准的眼力。然后学着做,眼前放一个摆件,先是借助卡尺测量,在石料上画出定位线,一点点抠出“三庭五眼”,然后慢慢雕磨成型,再到不借助任何工具完全凭借双眼去衡量,就能做出一件一模一样的摆件。在反复刻苦地练习中,磨砺了自己的技艺,慢慢的也会被师父安排去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件儿,所谓熟能生巧,其实就是在静下心来做活儿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日积月累,娴熟的技艺正是在跟随老匠人学习的时候一点点慢慢打磨出来的。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姑姥爷他们那一批人才正处于年富力强、技术精湛的时期,也正赶上国家大力扶持传统工 艺制造业,传统手工艺行业迎来了最繁荣的阶段,靠着出口 工艺美术产品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那个年代的手工艺人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书写着自己人生价值最辉煌的一段篇章。他告诉我说,那个时期正是他们工作最繁忙的时候,经常全国各地出差,甚至出国完成一些雕塑作品,手工艺行业正是在这时走向了鼎盛阶段。随着匠人们不断地为社会创造价值,他们也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感到自豪,从而感觉到自身价值的不断提高。 


大量的人才随着行业的兴盛而步入了手工艺行业,他们也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市场总会有饱和的一天,工艺美术产品终归不能像日用消耗品一样无休止的产出,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此时行业也就慢慢地走到了顶峰。

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国家开始更加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统手工制造业的前景大不如从前,这些手工艺行业的工厂也要自负盈亏,为了盈利,企业在全国各地去开分厂,这种快速扩张带来了一定负面效应。随着新兴私人企业大批的诞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多数的工厂慢慢走向衰落直到倒闭。这使得大批老技师不得已面临下岗退休,他们有技艺但是无用武之地,无处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随后很多掌握技艺的师傅有的转行加入到了其他行业,为了生计去从事其他的事业,造成了很多技艺后继无人,中断传承。这也导致如今很多年轻人想去学习这些传统技艺却苦于找不到门路。




说起现在手工艺行业从业者,老人家感叹当下在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同时,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作业环境也改善了很多。然而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从雕塑原料的背石材、劈料、打磨都是纯手工作业,一块重达两千多斤的大石料,也仅是由四个人肩扛手抬完成的,肩膀上经常勒出一道道血印,但大家都没有抱怨,只是任劳任怨地做好本职。从背石料那天起,匠人就已经开始跟他们的素材打上交道了,每天对着石头用双眼、双手,甚至心灵去沟通,历经数日的相伴,最后才能呈现出一件有血有肉的精美作品。每一件作品似乎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感情地诞生了,匠人们说起自己的作品就像谈论自家孩子一样兴奋、自豪。那时候的匠人每日仅仅是在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身的技艺,根本没有心思去关注名利地位问题,只是简简单单地做好本职工作。说到现在,很多环节已经都变成由机器代替人工来完成了,虽然省时省力,但是仿佛也把很多不可替代的职业精神给忽视掉了,更不要谈什么工匠精神了。


在说到工匠精神时,老人说,他们那个年代的工匠精神就是把完美制造一件产品当做自己的职责与荣幸,只有精雕细琢、反复打磨,直至做到完美无缺时才会满意,内心觉得只有做到自己满意时,才可能会让客户觉得满意,每当看到客户认可的笑脸时,他的心中才会充满成就感。现在的从业者正是缺少了这样的精神,只是把制作产品当成了一项任务、养家糊口的手段,现代化机器制作出来的产品更多的留下了齿轮的磨痕,多了一分生硬,少了一分经由双手一刀刀雕琢时留下的印迹,这样的产品也就没有了质感,缺少了斟酌,失去了艺术活力。


我问老人对今后有什么期望,他在感慨今昔手工艺行业的同时也表示,如今国家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是当前新一代人所缺少的,是责任感也是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当我们真正的明白了工匠精神是什么的时候,就会懂得工匠精神不单单只存在于手工艺者身上,这是一种全心投入工作的状态,更是坚韧追求完美的品质。不管我们身处什么行业,都应该把这种专注的品质带入到工作岗位之中,当大家都能真正地去践行工匠精神时,我国成为世界生产制造强国的梦想才不会化为空谈。我们应当去设计创造出更优更精的高端产品,让国人为自己的产品而自豪,让世界为中国制造而震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