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赛为谁而办?
文/本刊记者 张圆
设计大赛为谁而办?高校方的答案直指年轻的设计人才。因此,他们选出的那些闪着创意火花的作品尽管在企业眼中看来不够成熟,但却是他们认为最难得的“明天的设计”——有可能引领潮流的好设计。而企业考量的是成本、工艺表现难度、未来销量,这些在商业大赛上的立场差异天然就存在。
国内首饰设计大赛的主体参赛者是设计专业学生,高校设计系教师也常参与评审工作。当我们在追问大部分比赛是否已经沦为鸡肋,来自高校的一些声音则更为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静接受采访时,手头上正有几个比赛的评审工作,他对此直言不讳称:“国内大大小小的设计比赛太多了,这种信息轰炸使大家感到非常疲倦,而真正有影响力的、有价值的大赛屈指可数。今天的设计大赛实际上已经非常落伍了。”
他回忆道,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自己读研究生期间,业内每年的设计大赛也就两三项,一般是由协会或大的集团公司来举办,赛事少,主办方权威,业内高度关注,从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参赛者一般也容易在行业一举成名。
但现在,二十余年过去了,各类珠宝首饰设计大赛涌现出来,看似名目繁多,增加了更多竞技平台,但实际上却是一派虚假繁荣。大赛昙花一现,没有连贯性,也没有与时俱进,和90年代的比赛形式并无两样。
首先是大赛主题常常不够明确,对参赛作品的要求泛泛而谈,这使得许多大赛流于同质化。郑静举个例子;“拿限定材质的大赛来说,尽管翡翠与和田玉从外观、内涵到造型形式感都非常迥异,但我们很难从两者的设计大赛要求上看出有多大的不同。这当中主办方有着无奈的考量,担心限定范围狭窄会影响投稿量。但他们常常忽视了,在明确的要求下,才能选出质量更高的作品。”
其次,大部分大赛的流程设置、评选方式也无更多的创新,20年前和20年后,大赛流程如出一辙:征稿、选稿、颁奖。中间无甚水花,颁奖典礼之后更连一丝涟漪都不会再起。对作品和参赛者的宣传推广力度远远不够。
再者,大赛宗旨也越来越商业化,沦为企业为自身宣传和征设计稿的商业行为。获奖者期望能从中得到的行业影响力越来越弱。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大赛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现在学生参不参加比赛,直接看奖金额有多少,再就是看主办方的权威性。但设计大赛作为一个对于选拔人才的重要平台,不应该是这样的。”郑静说。
在他看来,好的大赛应该是以选拔人才的公益性质居多,能对全行业起到促进作用,最重要的因素是权威的主办方及专业的评审方。
一是,主办方的权威性不能因企业赞助而受伤害,大赛宗旨必须坚持最重要的初心和明确的要求。但这并非说主办方企业基于商业考量的目的不可取,他给的建议是,品牌要为大赛设计长期的、完整的规划,将大赛价值最大化。
“某知名品牌办过很多年的大赛,我感到遗憾的是,如果他们充分挖掘大赛价值,为品牌塑造稳定的产品设计形象,形成有品牌独特基因的设计文化那该有多好。这样对企业有好处,也能反过来塑造大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他说,今天的大赛更像是“短视”的商业行为。
北京服装学院首饰专业主任、讲师高伟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企业不能期待从大赛中获取更多的东西,大赛最重要的是选拔行业人才的功能,而人才的成材应由全社会和行业来补给营养。而在业内占去了较大话语权的大型生产企业在办大赛时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不要给大赛过多的干预。
二是,评审必须是被业内公认为专业和公正的,大赛应严控评审过程,通过严密的评审组织方式规避可能造成的不公,甚至可以借鉴高考——每个评审独立改卷,保证足够的评选时间,保证评委不受干扰。
郑静还指出,大赛的推广力度也远远不够,参赛作品的曝光率不足,也就不能被挖掘全部价值。而这些对于参赛者而言,是比奖金更为重要的诉求。
高伟则给出了他个人的更为具体的建议:大赛赛制周期不应过长,从开始宣传到收稿的时间以三个月为宜,中间和后期的时间节点上,加强热点内容宣传,让公众了解大赛进程,确保公众对大赛的兴趣不会流失。
权威性、公益性、专业性——除了这些对一个成熟的设计大赛的期待之外,郑静还提出,大赛本身也应实现更多的创新,在这个竞技舞台上寻求更多的创意突破。
“设计大赛本身也应该是个设计。比如说,服装比赛、选秀节目都能变成大众娱乐的综艺节目。我认为设计大赛也完全有可能变成这样,吸引更大的公众注意力,从而获得影响力。”他说。
设计大赛为谁而办?高校方的答案直指年轻的设计人才。因此,他们选出的那些闪着创意火花的作品,尽管在企业眼中看来不够成熟,但却是他们认为最难得的“明天的设计”——有可能引领潮流的好设计。而企业考量的是成本、工艺表现难度、未来销量,这些在商业大赛上的立场差异天然就存在。
今天我们讨论的设计大赛“沦为鸡肋”背后牵出的是,校企对首饰设计学生的不同态度和诉求。培养设计师是企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设计大赛本应是一个良好的沟通竞技平台。企业适度传达商业设计主张,有助于在校生的学院派设计在毕业后向商业化首饰设计过渡,学院派设计推崇创意,反过来有助于拓宽商业设计的表现范畴。理想状况下,这本是可以达到共赢的局面。除了设计大赛这种方式,在校企合作项目上,这些矛盾也可见一斑。
在一次校企针对珠宝设计教育的研讨会上,周大福企业代表易栋指出,校企合作项目中企业一般没有深度参与当中,而学校带着学生做出来的设计作品,也很少可以投放市场,因为企业没有能引进院校好作品的市场,那么这种合作项目就没有延续性。
“我们希望企业的需求跟学校首饰商业设计的课程结合,以企业需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中,企业能直接参与,让学生理解商业市场,保障设计成果被企业所用。这样有好的市场表现,校企的合作也就能够延续下去。”他说。
设计大赛是否可以借鉴这个逻辑,真正成为全行业共同选拔、培养设计师的一个竞技平台呢?高校设计系学生如何从中受益、进步,保护鼓励他们的创意,在商业设计中取得平衡?大赛究竟为谁而办?这些都是值得各方思考的问题。
相关阅读
百泰集团:弘扬黄金文化,理性看待国潮
2019年是百泰的发力年。作为黄金珠宝生产制造企业公认的领头羊,百泰在2019年9月珠宝展期间两大举措吸引了诸多关注:其一是与周大福高调合资成立福盈泰,整合7大国际IP引业界关注;其二是以“百泰精工”全新定位打造五大原创系列,风风火火搅
粤豪集团:传承创新,“碰巧”融入国潮
“粤豪的企业使命就是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个使命是自粤豪创立之初就确立,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的。”粤豪集团的市场负责人这样介绍。“关于这个使命,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把它贯彻了下来,你在全公司任何地方包括员工手册都能看到,所有员工入职都进行培训的。
甘露集团:以零售视角创新价值
当国潮风刮起的时候,珠宝行业有时尚尖端的年轻“潮”风,有故宫宫廷风,也有老上海怀旧风情的,还有传统时尚混搭“土酷”风的,而甘露的洋派国潮在其中就显得别具一格。问及为何会用“洋”模特来表现“国”潮,甘露集团总经理郑焕坚介绍,“现在流行新国潮风
中国黄金:要以高水平审美将国潮文化传递下去
从故宫淘宝的爆款文创产品“故宫口红”到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故宫博物院掀起了一股带有“传统文化复兴”意味的“国潮”风,并在近两年来带动了各行各业对中国元素的推崇。2018年底,中国黄金开始关注文创相关首饰,陆续有合作供应商将故宫文
中国珠宝:“国潮”风势不可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对“国潮”这一概念的明确解释。而近两年“国潮”这一概念在国内高频次地出现,上至国家相关部门,下至普通民众,使其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