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企业家精神丨 “80后”王卓: 坚持和创新 传承企业发展灵魂
文/本刊记者 徐以冰
接力企业家精神
王卓说,聚焦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是赛菲尔珠宝打响品牌战的第一枪,但是她还要做的是“坚持”。坚持正确的方向走下去——这是她从父辈身上学到的企业家精神极为重要的一条。
不久前的2017年中国广告长城奖上,深圳赛菲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卓荣获了“年度人物•品牌贡献人物奖”。而这在她的奖项库里并不是分量最重的一个奖。2016年,年仅34岁的王卓就荣获了有着“全球珠宝界奥斯卡”之称的第五届JNA“2016年度杰出青年企业家”大奖。
在这个一直“奔跑”的年轻女企业家身上,我们解读到的企业家精神更多的是“坚持”和“创新”。
王卓不喜欢用“海归”和“富二代”标注自己,在她看来,她一直在做的是将“富二代”转变成“创二代”,因为这才是王卓心中实现家业常青的传承之道,也是王卓理解的新一代企业家精神所在。除了传承父辈的家业,她更渴望在珠宝这个传统行业中,注入自己引领发展的创新理念。
品牌聚焦 坚持只做正确的事
从英国伦敦大学经济管理硕士毕业,王卓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却不是接手家族企业,而是选择在全球500强企业汇丰银行深圳分行从基层销售做起,无背景、无相关经验,一切从零开始。守在存款机旁、在高档餐厅寻找潜在客户,王卓一天甚至打过上百个电话联系客户。用她的话来说,压力是她最好的成长催化剂。
很快,王卓凭借努力和拼搏成为了这家500强企业的销售冠军,两年后更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2010年,王卓离开深圳汇丰银行的高管职位,带着对珠宝的热爱和对家族企业强烈的责任感,回归赛菲尔。
王卓的归来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生和其他家族企业一样的“权力交接”,而是出人意料地从底层一名销售做起,跟着业务人员一起开始跑工厂、跑市场。
“没有一线工作何谈管理发言权,进赛菲尔我父亲教给我的第一个词就是‘敬畏’,要敬畏市场、敬畏工作,市场和消费者的每一种声音都要聆听,关于工作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要正确吸收和引导。”王卓的“拼”让她很快对黄金珠宝的全国消费市场有了全面清晰的认知,她认为,这个传统行业还充斥着很多固有的思路,黄金珠宝在很多消费者眼里还是一件无法承受的“奢侈品”,前进的路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无差异化竞争,甚至让整个行业都离现代化企业相距甚远。
差距意味着机会。王卓开始大刀阔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聚焦”——聚焦品牌优势,以品类塑造品牌。赛菲尔珠宝拥有9项国家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200多项外观设计专利,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发明创造就是2007年由王卓的父亲王义善开创的无焊料焊接技术。“这项技术投入了我父亲十几年的心血,它代表着一代匠人的精神,它将整个行业的黄金纯度提高了一个9,从999‰到999.9‰,荣获了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而这就是‘优势’,也应该是品牌的聚焦点所在。”王卓带领团队开始把赛菲尔珠宝的整个战略核心放在无焊料黄金上,打出“赛菲尔无焊料黄金 更纯更有价值”的品牌诉求,在消费者心中根植黄金“更纯”就要认准赛菲尔的认知,形成与其他黄金珠宝品牌明显的差异。
“赛菲尔无焊料黄金 更纯更有价值”开始出现在电视、高铁、大街小巷,而这句“广告语”也正式吹响了赛菲尔占领全国市场的先锋号,仅2014年,赛菲尔珠宝在全国就建立了400多家品牌专卖店。而今天在全国1700多家品牌专卖店内,这句广告语依然醒目。
“聚焦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是赛菲尔珠宝打响品牌战的第一枪,但是我还要做的是‘坚持’。坚持正确的方向走下去——这是我从父辈身上学到的企业家精神极为重要的一条。”王卓说。
“我的父辈开启了一个高纯度黄金时代,而我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属于它的未来,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它、了解它,甚至让它成为黄金这一品类的代名词。”王卓说,现在,赛菲尔不仅拥有上万种无焊料黄金的产品,每年还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无焊料黄金产品的研发上,在山东、深圳专门创办“无焊料黄金定制工厂”,满足市场在消费升级过程中更多个性化的按件定制的需求。
营销创新 打造品牌全新高度
明确差异化和品牌定位之后,王卓开始着手品牌战略的升级。“大品牌+大平台+大事件”是王卓作为新一代企业掌门人提出的至为重要的品牌营销策略。
2013年底,王卓签约知名国际歌手COCO李玟担纲赛菲尔珠宝品牌形象代言人。这位蜚声国际的歌者多年来专注音乐零绯闻,拥有很高的时尚品味,对音乐的追求近乎苛刻……这些都让她与王卓“惺惺相惜”。
“酒香也怕巷子深”。王卓在签约李玟后,第二个大动作就是携手央视权威平台极速扩大品牌影响力。“集中曝光、几乎覆盖各个年龄层的高关注度,不仅可以迅速培养出品牌的知名度,更可以使品牌的号召力和社会反响得到快速提升。”王卓说。
王卓从2013年底开始与央视一套《星光大道》合作,继而赞助《我要上春晚》《中秋晚会》等大型综艺晚会。2015年,王卓决定独家冠名《喜到福到好运到》这档拥有高流量、高关注以及节目互动参与人次高达上百亿的的栏目,并由此开启连续四年的独家冠名之路。除此之外,王卓还携手高铁媒体,打造“赛菲尔无焊料黄金号”高铁列车驶向全国各地。
作为新一代企业掌门人,在王卓的企业发展理念里还有着极为重要的一项——“沟通”。
如何与消费者“沟通”?王卓寻找到了一条途径——时尚。在产品设计上汲取更多世界顶级设计的时尚元素,在更纯的基础上设计更时尚的无焊料黄金饰品。不仅如此,王卓更进一步提出了在婚庆市场深耕“时尚”,而她的这一极具创新性思路,令赛菲尔一跃成为了近年来婚庆珠宝消费市场的首选品牌之一。
2014年,赛菲尔集结百位顶级匠师手工打造了“万足金婚纱”,将凝聚着新娘对婚姻美好寄望的婚纱与至纯的无焊料黄金结合,掀起新婚庆黄金潮流;2016年,赛菲尔珠宝“更新迭代”,将“中国风”带入产品设计中,在深圳国际珠宝展上首创推出了“大美中国风万足金婚纱”。
“与众不同才能不可替代。”王卓说,“每一个品牌都会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它往往被看做是一个品牌的代名词甚至缩影。而赛菲尔正在努力将‘万足金婚纱’打造成这样的产品,浓缩文化与时尚的精髓,并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迎合更多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
永葆企业常青的秘诀就是不断地为企业注入创新的力量——王卓这些年将精力几乎全部都投入在产品研发、工艺技术、品牌行销和企业文化构建上,亲自上阵带领团队研发黄金新型生产工艺——“七彩拉丝工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让黄金更纯的基础上添加一抹动人“色彩”,很受市场欢迎;举办“万足金婚纱寻找最美新娘”引爆线上线下,并因此获得《2016年度中国广告长城奖—年度行销传播案例奖》等。
文化赋能 创造黄金崭新未来
作为年轻一代企业家,王卓对市场的变化很敏感,由消费行为习惯带来的消费升级,迫使着传统珠宝行业也面临着变革,王卓希望借助更多的文化IP打造自己品牌独有的产品,构建互联网生态体系,从而迎合和引领这场变革。
“唯有文化能够成就未来。”王卓说,“黄金拥有着14000多年的历史,从最古老的黄金崇拜到现代化的财富情结,从美好的寓意到爱情的象征,黄金就像一条金色的血脉贯穿着人类的整个历史。更纯的金唯有烙印上文化的印记才真正拥有了强大魅力,才真正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王卓带领团队打造的第一件文化IP产品,就是从 “喜到福到好运到”节目中衍生而出的同名“喜”“福”“好运”系列产品。集结众多手工匠师,出稿近300余次,赛菲尔先后打造出婚庆系列“喜”“福”“好运”和同名生肖系列,以“至纯的金送喜送福送好运”,将中国传统的吉祥元素图案、吉祥语与至纯的黄金材质完美结合。
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王卓还在企业内部成立了赛菲尔黄金商学院,通过线上语音教学和线下门店服务,满足更多客户对体验气氛和专业服务的需求。
而就在不久前,王卓认真阅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在她看来 “这正是鞭策企业家要把办好企业、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当作毕生的事业,锐意创新,有胆识、有魄力、敢担当,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而惟有如此,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这位年轻一代企业家的眼里,随着更多手工匠师的回归、黄金文化的复兴,黄金饰品也将日趋精美,从婚嫁黄金饰品到文化黄金,未来十年甚至更久,黄金的首饰霸主地位无法撼动。而王卓更相信,时间是检验一家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尺,一家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必须是经过时间沉淀和岁月考验的。对于赛菲尔的未来,在王卓的心里早已经许下一个打造“百年品牌”的梦想。
相关阅读
百泰集团:弘扬黄金文化,理性看待国潮
2019年是百泰的发力年。作为黄金珠宝生产制造企业公认的领头羊,百泰在2019年9月珠宝展期间两大举措吸引了诸多关注:其一是与周大福高调合资成立福盈泰,整合7大国际IP引业界关注;其二是以“百泰精工”全新定位打造五大原创系列,风风火火搅
粤豪集团:传承创新,“碰巧”融入国潮
“粤豪的企业使命就是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个使命是自粤豪创立之初就确立,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的。”粤豪集团的市场负责人这样介绍。“关于这个使命,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把它贯彻了下来,你在全公司任何地方包括员工手册都能看到,所有员工入职都进行培训的。
甘露集团:以零售视角创新价值
当国潮风刮起的时候,珠宝行业有时尚尖端的年轻“潮”风,有故宫宫廷风,也有老上海怀旧风情的,还有传统时尚混搭“土酷”风的,而甘露的洋派国潮在其中就显得别具一格。问及为何会用“洋”模特来表现“国”潮,甘露集团总经理郑焕坚介绍,“现在流行新国潮风
中国黄金:要以高水平审美将国潮文化传递下去
从故宫淘宝的爆款文创产品“故宫口红”到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故宫博物院掀起了一股带有“传统文化复兴”意味的“国潮”风,并在近两年来带动了各行各业对中国元素的推崇。2018年底,中国黄金开始关注文创相关首饰,陆续有合作供应商将故宫文
中国珠宝:“国潮”风势不可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对“国潮”这一概念的明确解释。而近两年“国潮”这一概念在国内高频次地出现,上至国家相关部门,下至普通民众,使其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