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瓶颈制约产业转型
本刊记者 马佳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活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珠宝首饰市场需求与日俱增。珠宝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必需要更多珠宝鉴定、营销和加工专业人才。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毕立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珠宝加工制造基地和最大的珠宝消费市场之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专业人才需求潜力巨大。据统计,2018年,中国珠宝市场规模约5800亿元,同比增长5.45%。
产业转型需要人才供给
在有着“中国珠宝业制造加工基地”之称的深圳,珠宝企业涵盖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展示交易、品牌推广、检验检测等各个环节,目前拥有大小珠宝交易中心和批发市场约30家,产业队伍超过25万人,行业制造加工总值约1500亿元,批发零售贸易额约450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珠宝行业转型升级已经进入深水区,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深圳珠宝产业目前仍存在不少瓶颈。如零售品牌商可持续性乏力,文化创意与珠宝产业融合发展还不够,行业应对消费升级的后劲不足——这些原因的背后,其实就是复合型人才后继不足,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
以文创为例,深圳珠宝行业内不乏在题材、功能、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创新,但对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还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和创新。对文化的创意仍然停留于简单的复制与模仿,使用浮躁的、表面化的形象设计对产品进行包装推广。
以近年来大热的“古法金”为例,很多企业所谓的“古法金”产品就是简单地将中国传统符号重新拷贝,产品附加值提升不高,品牌个性不鲜明导致产品形象辨识度不够。可以说,文化创意人才匮乏,创意、策划、营销等高层次和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的现状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对此,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从大学教育方面来看,院校对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人才的实践能力不强,“学动漫的不会画有创意的动漫,学管理的真正到了项目管理却用不上。”第二,很多学科画地为牢、藩篱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度不够。在他看来,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跨越学科的藩篱、跨越学校和社会的障碍、跨越学校与学校的壁垒、跨越国际的边界,培养文理互通、基础与应用结合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技术需求与技能无法匹配
将目光转向110公里外的广州番禺,目前当地有珠宝企业300余家,随着珠宝业蓬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珠宝业人才的需求。据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院长王昶介绍,广东珠宝业对设计类的人才饥渴不已,单是番禺,每年就能消化新珠宝设计师一两百名。此外在深圳等地还有更大的缺口。
然而,全国高校每年首饰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数以千计,却无法填补这个缺口。矛盾点在哪里?对此,王昶表示,尽管广东珠宝业对设计类的人才需求一直非常强烈,但是“珠宝设计十分重视经验,即使在学生毕业后,仍要担当一段时间的学徒。”很多学生眼高手低,此外,珠宝设计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意,要不断吸纳新的设计人才,由此产生了设计人才招聘难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一些学校陆续展开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未取得实质性、跨越性进展。“订单培养”解决了某些企业暂时的人才需求问题,而更多的企业人才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
昆明理工大学国资院地质系教师骆少勇认为,尽管很多职业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珠宝职业学校,将“工作过程”引入课堂,使课堂情景化、项目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岗位技能。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企业具体岗位情况各异,项目教学在深度与广度上未能与产业形成很好的融合。
此外,市场潮流、行业发展、规律潜力,以及企业业务流程、项目运作过程等,未能真正地融入课堂,学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项目运营的技能,但无法得知其商业性、战略性问题,使得创新性课堂教学未能做到与顶岗实习、实地教学、观察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职业能力的教育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更严重的是,还有很多学校还没有展开项目化、情境化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
骆少勇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思想意识。毕业生缺乏“立足行业、与时俱进,紧跟市场,把脉趋势,不断努力学习、丰富与提升自我”的珠宝职业教育理念,要知道,毕业到企业后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逐渐了解产业,磨砺意志,激情创新,要坚持不懈地朝人生目标努力,院校在进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需要向学生孜孜不倦地传授思想政治教育。
行业发展需要复合人才
“过去我们讨论专才和通才问题,现在看来,结合着两者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的需要。”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北京)院长何明跃认为,高等院校需要确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及“通识与专业”相结合的道路。
何明跃认为,现在是中国珠宝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经济与珠宝业的发展,给予高等院校的珠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校都纷纷开设珠宝相关课程,地大作为地质及珠宝高校排头兵,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上有更多机遇。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珠宝学院的特色专业更要与社会新兴行业需求及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这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珠宝人才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机遇。
“行业在调整,学院要和地方经济紧密联系,给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方向与机会,例如设计、精加工、宝石的改善、合成技术等等,专业可以更加细分、深入。”何明跃认为,国际化的视野与交流也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是鼓励设计专业举办国际交流讲座,邀请国内外工艺美术大师到学院来授课、交流,学院出资鼓励老师跟着大师学习等。在我看来,这些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责编:刘丽丽)
相关阅读
百泰集团:弘扬黄金文化,理性看待国潮
2019年是百泰的发力年。作为黄金珠宝生产制造企业公认的领头羊,百泰在2019年9月珠宝展期间两大举措吸引了诸多关注:其一是与周大福高调合资成立福盈泰,整合7大国际IP引业界关注;其二是以“百泰精工”全新定位打造五大原创系列,风风火火搅
粤豪集团:传承创新,“碰巧”融入国潮
“粤豪的企业使命就是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这个使命是自粤豪创立之初就确立,而且一直坚持到今天的。”粤豪集团的市场负责人这样介绍。“关于这个使命,我们这么多年一直把它贯彻了下来,你在全公司任何地方包括员工手册都能看到,所有员工入职都进行培训的。
甘露集团:以零售视角创新价值
当国潮风刮起的时候,珠宝行业有时尚尖端的年轻“潮”风,有故宫宫廷风,也有老上海怀旧风情的,还有传统时尚混搭“土酷”风的,而甘露的洋派国潮在其中就显得别具一格。问及为何会用“洋”模特来表现“国”潮,甘露集团总经理郑焕坚介绍,“现在流行新国潮风
中国黄金:要以高水平审美将国潮文化传递下去
从故宫淘宝的爆款文创产品“故宫口红”到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故宫博物院掀起了一股带有“传统文化复兴”意味的“国潮”风,并在近两年来带动了各行各业对中国元素的推崇。2018年底,中国黄金开始关注文创相关首饰,陆续有合作供应商将故宫文
中国珠宝:“国潮”风势不可挡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对“国潮”这一概念的明确解释。而近两年“国潮”这一概念在国内高频次地出现,上至国家相关部门,下至普通民众,使其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