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珠宝营销避免陷入价格战

《中国黄金报》记者王蓓

珠宝企业如何运用节日营销为度“寒冬”增加碳火,避免陷入价格竞争困局?老凤祥市场部经理、首席发言人王恩生认为,企业需要转变营销方式,以个性化的服务、创意的设计来为有特别需求的消费对象设计营销活动。

端午节、618、父亲节,借节日营销的东风,珠宝商家纷纷推出节日营销活动和相关类产品,并提前运用多种媒体渲染气氛。但在经济疲软、市场低迷的环境下,人们缩紧口袋,企业承受重压,面临转型。

面对经济下行、产能过剩、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的形势,王恩生认为,珠宝企业可以选择既有文化创意,又有个性需求和带有很好的服务意识的营销活动来作为应对策略之一。例如,个性化高级定制、VIP会员活动等。


“现在很多男性包括年轻的父亲喜欢收藏白玉、翡翠等各种各样的珠宝。对此,珠宝企业可以为他们提供既有特别优惠的,又能满足他们需求的服务。我认为,这是比较合适的一种方式。”王恩生说。





珠宝企业为争取消费者,往往采取低价路线的策略,但不是长久之计。面对价格竞争和市场低迷,企业亟需转型。“这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将传统的消费理念,转变为时尚的、个性的、文化的消费理念。”王恩生认为。

如何转变?王恩生认为,对于高端的珠宝产品类别和大众消费的珠宝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其一,企业可以将高端的珠宝首饰与金融功能联系起来。例如名师雕刻的作品、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珠宝、名人佩戴的珠宝等,其具有材料价值、手艺价值、名人价值等多种价值,这类珠宝属于高端珠宝。“让有价值的黄金活起来,让硬通货动起来。”是老凤祥的一种文化营销理念。王恩生举例,消费者可以将手中的金条和以前的老凤祥黄金首饰,以现在的黄金价格来兑换其所需要的珍珠、白玉、翡翠;通过互动将黄金类产品和宝玉石相关类产品联系起来。“将较为贵重的高端珠宝和金融联系起来,这样对消费者形成了一种吸引。”王恩生表示。

其二,珠宝企业要转型,需将传统的对贵金属与天然宝玉石的简单加工制作,转变成文化消费、创意消费、技艺消费与品牌附加值消费,同时将贵重的材料和高端的设计、大师的作品集中到高端消费。“为什么有些国际品牌的产品比我国珠宝企业的相同材料产品价格高出许多,他们的人造水晶比我们的天然水晶售价高出许多,他们的银饰比我们的足金饰品售价高出许多?这是品牌消费的效果。”王恩生解释。他认为,企业可以将高端的、有价值的珠宝产品赋予其更高的价值,以增加珠宝品牌价值。


“在我国珠宝玉石雕刻行业,并不缺少工艺品雕刻名家大师。我们可以将大师的附加值加入珠宝玉石雕刻作品中。”王恩生解释道。

大众消费类首饰是以用来搭配消费者的服装、容貌、发型,美化人们的生活。“大众的时尚消费的首饰是千遍万化的美的一种装饰品。现在很多人忽略了首饰的美,只关注价格和价值。”王恩生表示,对于这类产品,同样需要注重创意设计,而不需要过分注重其材料价值与价格。

“现在中国珠宝行业过于注重材料概念,以至于很多企业总是在材料上做文章,围绕材料来做设计创意。”王恩生表示:“所以,我们要和国外的大品牌学习,‘化腐朽为神奇’。一个品牌的溢价能力很强,其产品材料可以不‘奢侈’,但其品牌、设计、工艺可以很‘奢侈’。”

所以,在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珠宝企业要避免价格大战,做无谓的促销活动。“市场越是不景气,老百姓消费能力越低,产能供给过剩,商家就降低身价,打价格战,形成恶性循环。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将珠宝产品区分开来,不同类别的产品采取不同的策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目标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老凤祥的VIP营销活动,为会员讲解宝玉石知识,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在掌握知识后,再购买老凤祥的产品。”王恩生解释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