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钻石的戴比尔斯猜想

2018-10-18

本刊编辑部


戴比尔斯的“9月见”如约而至,此前一直观望的人却不淡定了。


9月初,戴比尔斯官网正式对外售卖合成钻石。有人第一时间买下钻石,将其分级后发现:戴比尔斯以800美元卖出的白色1克拉合成钻石,颜色为H/I,净度为SI1/SI2/SI3,而此价位只有Rapaport报价单中同等级天然钻石价格的14.5%,相比目前市场上合成钻石的价位低了不少。


这意味着1克拉大小规格的合成钻石市场售价将被迫下调。虽然该价格仍在某些合成钻石生产商的成本线之上,但对一些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商却是沉重打击。尤其对于拥有大量库存的批发商和加工商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本来戴比尔斯给出的3个月窗口期(注:指“5月底宣布,9月初开售”)已经让这些中间商订单量锐减、库存压力增大,现在更相当于库存直接大幅贬值,可谓“人财两空”。


在此背景下,我们不妨再追问一下:下一步,戴比尔斯会怎么做?


按照一般逻辑,大批小型钻石生产商无非两条出路:一是直接撤退,退出宝石级合成钻石市场,回归低端切磨材料行业;二是忍辱偷生,直接沦为戴比尔斯的供应商之一,被戴比尔斯“牵着鼻子走”。


无论哪一种结局,对戴比尔斯而言都堪称完美。前者直接将竞争对手阻击在门外,借机在合成钻石行业建立壁垒,还间接保护了天然钻石行业利益;后者则可以再度复制天然钻石的那一套“打法”,在合成钻石领域形成新的垄断,建立自己的话语权。毕竟,单靠元素六公司的产量,是不足以支撑此价位下的巨量订单的。


“阴谋论”从来都是信息不对称、不公开透明的产物。围观者之所以有上述猜想和臆断,无非就是自5月底以来,萦绕在我们脑子里的那个“问号”迟迟没有散去:戴比尔斯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作为一家屹立逾百年的知名企业,戴比尔斯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是其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超前眼光、危机意识和战略预判的结果,毕竟,一个仅仅依靠资源垄断、人为操控的企业,很难想象会取得如此长期性的成功。


因此,更中立、客观的观点应该是:戴比尔斯布局合成钻石,主要来自对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充分体认,以及对被用户和市场抛弃的担忧。从戴比尔斯的发展历程看,之所以能把钻石行业做到今天这种程度——在非原料产地的中国,成为黄金以外的第二大珠宝消费市场——这跟戴比尔斯难以估量的长期营销投入不无关系,通过营销话术不断输出情感、文化甚至价值观,提升钻石本身的附加值。毕竟,戴比尔斯的资源控制、通用营销,再加上GIA的分级体系,一直被公认为是钻石市场蓬勃发展的“三驾马车”。


不过,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市场需求成为主要商业驱动力的今天,戴比尔斯需要更多“ToC”的能力,它长期隐身产业链上中游的短板必然会成为公司参与新时代商业竞争时的隐忧。它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去扬长避短,合成钻石无疑是这个机会。


作为一个新兴的珠宝市场,目前合成钻石市场的最大问题也不在B端,而在C端。当前,合成钻石的市场教育基本为零,而所谓的一些终端品牌,也根本无力担负起教育市场的重任。合成钻石如果只是试图在现有钻石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借势发展,而不在营销推广方面追加投入,这种“摘桃子”的行为必然不能长久,也不能真正做大做好这块“蛋糕”。


今天,新的消费人群出现以后,戴比尔斯重新审视今天的消费市场,做出了一个似乎逆流而动的决定——投身合成钻石市场,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其只是一次“玩票”,甚至将其扣上“反制合成钻石行业”的阴谋论帽子,这对戴比尔斯并不公平。


坦白说,合成钻石行业的发展,需要戴比尔斯这样的巨头加入,哪怕它最终将这个市场变成了另一个天然钻石行业的翻版,成为行业的最大受益者,我们也乐见其成。毕竟,商场如战场,残酷而现实。如果能为珠宝消费者的购物清单里增加一种选择,总归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一种最高的商业文明——为人类美好生活而奋斗。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这句话,正成为当前合成钻石市场发展阶段的真实写照。相信戴比尔斯的这次合成钻石布局,将是开启这一次“流行”的动力泵和加速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