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检测机构 市场需要“净化”

2017-01-17

文/ 本刊记者 魏翔琪  


伴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的黄金珠宝行业开始出现了贵金属及珠宝检验检测机构。而随着行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人看到珠宝产品这块“蛋糕”高额的利润空间,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分子生产加工的假货走进了市场。因此企业、消费者对贵金属及珠宝的检测鉴定需求越来越多,这也促使检测机构的不断提升。


一纸鉴定证书成为检测机构、企业、消费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可以为企业生产的产品验明正身,为消费者增加消费信心。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下,惟利是图的不良风气竟然也伸向了检测机构,从过去“诸侯割地”式的地方保护政策,到降低服务质量的“价格战”,检测市场不和谐因素显现。当然那些“假借”国家名义制假、贩假,扰乱市场的“黑手”,才是“抹黑”检测市场的“真凶”。


此次深度选题,就让我们走进“真实”的检测机构,看看这一纸证书背后的故事。


国家标准不“儿戏”

中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珠宝首饰技术委员会(ISO/TC174)的成员,首饰标委会代表我国参加该组织制定、修订国际标准的投票、复审工作,以及年会和技术交流活动。


有些首饰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需参考国际标准,甚至要和国际标准一致,因为检测方法是共通的,涉及进口及出口产品时,检测方法的标准统一也有利于贸易。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首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李素青介绍:“按照国家标准法规定,国家标准一般是每五年复审,如有需要则进行修订,如果标准还可适应市场变化,则可不用修订。”


“标准”是检测机构的底线,也是不可触碰的底线。不可否认的是标准之外还有很多不曾开发的未知领域,标准需要不断的完善。


据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称“NGTC”)科技与对外合作部主任、北京珠宝研究所所长陈华研究员介绍,检测机构持续关注着国内外珠宝市场的热点和检测难点,并开展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包括研究最新检测技术和方法及研制检测设备。


面对国家标准,检测机构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在技术层面不断更新标准,为各种研究成果为标准研制和修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检测服务不容“忽视”

证书,虽然是贵金属及珠宝的“身份证”,但并不能包涵全部检测机构技术。在科研人员眼中“技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单一的鉴定证书也不再是检测机构唯一的工作范畴,检测机构逐渐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打造核心技术。


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南京)院长周骏贵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检测机构应该在面对市场需求时,及时做出的技术层面反应。在珠宝首饰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态势,传统检验机构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此次南京国检首次在高纯度贵金属检测技术、快速检测设备的研发、金条二维码查询的创新以及“淘检测”平台的打造方面“试水”颇见成效。


深圳市金质金银珠宝检验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佩则运用“质量是艺术”的理念给企业打造个性化定制服务,他认为检测机构要做出内涵,做出检测行业的高度,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对”的服务,而不是“贵”的服务。因此将科学的精细化管控注入企业生产成本把控中,他表示,事前产品质量的把控远比事后产品质量追责更重要。


作为检测机构而言,无论珠宝首饰行业发展趋势如何改变,检测机构会用服务、管理、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创新担当起品牌的质量卫士。


“净化”市场需要标杆

目前,全国市场拥有168家非私营检测机构,其中15家为国家级别检测机构,但是,能够在市场上看到的检测机构远远不只是这些,尤其在近年来黄金珠宝市场走低的环境,也引发了检测机构质检的不良竞争。


在检测市场“混沌”的环境中,由南京国检发起组织成立了国家贵金属及珠宝质检中心技术联盟(简称:联盟)。“联盟”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质检技术机构建设的有关要求,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的鼓励和倡导下筹备成立。


联盟将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行业内各方采信,采取“互联网+检测”平台的研发和运行,有效发挥各成员单位的技术和业务优势,形成新的检验检测整体性竞争优势,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形成合力,逐步形成贵金属及珠宝全国性现代检验检测服务体系,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和有序竞争。


细观技术联盟,可以看出五大优势:一是汇聚各方资源,叩响发展之门,协同创新;二是凝聚智慧的思想库,发挥智力支持;三是项目信息整合,搭建合作之桥;四是充分挖掘各自潜力,实现优势互补;五是深化全方位合作,铺就共赢之路。


而南京国检作为联盟的秘书长单位目前已经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各项工作。在周骏贵看来,联盟的成立,直观的为企业、消费者呈现出检测机构的标杆。他表示,联盟成立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还有很多实质性的事情需要检测机构之间协同合作完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