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共奏改革交响乐

2017-07-18

文/本刊记者 田金刚

2016年4月,当位于福田区的楼高592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取代位于罗湖区的京基100成为“深圳第一高楼”时,敏感的人意识到,这本质上可看做是曾经风头无两的房地产行业,正遭遇金融业的无情碾压。


不知道罗湖区政府如何看待这一变化,但这件事至少可以带给罗湖珠宝一些启示:如果不能注入新的内核和生机,“中国黄金珠宝产业第一高地”的桂冠同样可能易主。


巨人倒下,尚有余温。在这个急遽变化的时代,小到个人、企业,大到产业、政府,谁都不能保证能永远待在安全区内。过去所积攒和倚仗的优势,很可能一夜之间成为未来发展的短板和累赘。


比如罗湖珠宝。过去成就罗湖的“前店后厂”的集中生产模式以及产—供—销的产业运行逻辑,正在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负累和桎梏。罗湖黄金珠宝产业的转型升级,表面上是由于当地人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上升后的倒逼,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整个社会以需求为导向的商业逻辑的确立,以及生产制造环节去中心化趋势的不可逆后,传统产业遭遇新兴业态的强力挑战。这要求传统制造企业必须摒弃旧有发展模式,寻找价值高地,同时要求政府加快出清落后业态,完成辖区内的“腾笼换鸟”。


自2014年以来,作为创新型、服务型政府的代表,罗湖区政府在推动辖区黄金珠宝产业转型升级上,不可谓不努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大幅超过同级别政府的税收减免和资金支持、扮演中介负责资源的内引外联、深入企业内部把脉问诊等,展现了一个务实、勤勉、开放的政府新形象。但随着改革逐渐进入下半场,一些真正触及产业根本、涉及改革关键领域的关隘仍有待突破。


改革之难,难在哪?无外乎资金、人才、观念等。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珠宝行业对资金的渴求一直都在。尤其在经历了金价下跌、市场低迷、银行抽贷后,这种需求更加强烈。从罗湖区政府规划的产业方向来看,智能制造、设计研发、品牌建设等都是“烧钱”项目,再加上改革本身面临的高风险,会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也许,罗湖区政府需要考虑择机成立珠宝行业发展基金,解决单个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


此外,人才或许将成为罗湖珠宝能否完成转型升级的X因素。随着罗湖珠宝向高端迈进,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将显著增加。罗湖的目标是打造成为一个黄金珠宝产业高新技术聚集的特色区域,这意味着要对现有产业工人的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进行相应升级。如何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珠宝技术人员扎根行业,专注工艺,提升技术水平,真正实现人才队伍的现代化,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很多企业处于一种“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企业主对改革持观望态度、有畏难情绪都可以理解。但毋庸置疑,政府的资源反哺和政策引导要发挥作用,前提是企业持有一颗渴望变革的心。企业若不能从思维观念上突破转型惰性,打造自身的创造力和竞争力,转型升级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此外,囿于传统思维定势,生产型企业在遭遇当前危机时,往往更倾向于寻找成本洼地,而非冒险跳出舒适区,进行自我革命。所以,你会看到,在承接罗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从最开始就近转移至深圳李朗、东莞厚街、广州番禺,到广西梧州、江西瑞金、湖北武汉、浙江杭州、河南三门峡等地产业园建设的如火如荼。产业转移梯度和半径不断扩大的背后,有着需求支撑的影子。


但不管如何,罗湖区政府主导的这场产业变革,注定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当然,罗湖区政府也给了业界乐观的理由。就在前不久,罗湖区区长聂新平特意组织召开了一场工业4.0分享会,将自己在德国考察工业4.0后的心得体会向与会者倾囊相告。行胜于言。虽然手握政策制定的权柄,政府仍然选择俯下身段,和企业主平等对话,鼓励企业追求进步,参与企业未来成长。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媒体习惯于将罗湖的供给侧改革比喻为中国黄金珠宝产业转型升级的灯塔和路标,这绝不仅仅基于罗湖的行业地位、产业基础、历史积淀之上的惯性肯定,更多是对罗湖政府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行业面临转型升级时一言一行所展现出来的气质的认可。果敢、敏锐、务实、开放——这些包裹在“软实力”外衣之下的内核,才是罗湖珠宝产业的实力担当和希望所在。


随着中国黄金珠宝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以罗湖为首的地方政府需要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如何在制度保障、政策配套等方面激发辖区企业的改革热情和先行先试的勇气,消除企业对改革风险的担忧,考验着政府的顶层设计、宏观把控以及沟通协调能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场“独角戏”。只有政府和企业双方步调一致、同频共振,才能真正赢得这场改革的最终胜利。


END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