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用文化与设计弥补行业短板

2017-09-13

文/本刊记者 马佳

吴二强《文脉-关于汉字笔画》系列


当我们走进一家珠宝店,挑选一枚戒指,留下现金或者刷卡,换来商品,这看上去与购买一块肉,一袋米或是其他产品无异,为什么我们认为套在手指上的那枚金属环代表了内心的情感?那个冰冷的指环为什么值得我们在收到或者送出的一刻热泪盈眶,华服以待?


是的,与机器化生产的其他消费类产品不同之处,金银珠宝产品的魅力就在于尽管它们也是从机器化的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却值得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倾注情感,藉此获得内心的满足。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式的首饰设计中,以营销为导向,销售经理说了算,还有部分是老板喜欢什么风格就做什么。当然,最直接快捷的做法还是拷贝复制:抑或简单粗暴地模仿国际大牌或者港资品牌的爆款。


这使得商场柜台上同质化的款式,粗糙的工艺让人看不清品牌的价值,感受不到设计的灵魂。这使得珠宝设计师只能是附庸——面目模糊,没有太多人在乎他们的感知,没有太多人意识到他们的作用,他们只需做到根据市场中的大多数以及雇主的个人喜好来制图或者抄袭,只求更加高效而精准,隐忍而麻木。


这使得见惯了大场面,在精致消费中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具有品牌意识和国际视野的“80后”、“90后”甚至“00后”消费主力,以及去中心化之后的三四线城市消费力崛起的新一代消费中坚力量都表示:对于同质化产品不再买账。


而这一切直接导致的恶果就是在珠宝市场如火如荼般发展,产品同质化成为行业的短板。当市场发展到瓶颈期,所带来的后果就如同反噬般给行业以前所未有的冲击。


行业被深深触动,痛定思痛。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已经意识到现在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功能、材质以及工艺,甚至情感都将是考量的因素。


伴随着近年来对于文化的敬仰和设计的反思,整个行业对于设计师以及设计本身的尊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这五年来,行业高速运转后,在整个行业意识到文化创意设计对于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时,设计才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设计师独立的思考以及做决断的能力,他们独立的尊严,都伴随着设计产品而切切实实地存在。


以独立设计师王琨、郑志影、刘明明、吴二强、刘过等为中坚力量的中国独立设计师群体,不惧挑战,充满活力,他们坚持原创、巧妙构思,专注设计、敬重工艺,引领一股新的设计潮流,他们通过不同材质、工艺和差异化的设计理念,从多个角度拓宽了珠宝首饰设计所涵盖的可能性,展现别具巧思和艺术韵味的设计作品。


他们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作品,实则却是反复磨砺之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构。这些作品在个性中处处闪耀着传统文化基因的光芒,让看惯了规模化、批量化、同质化珠宝饰品的观众眼前一亮。禅宗佛法在王琨的手中也可以化身成时尚的佩戴;古老的生肖图腾,被郑志影用线条勾勒出新的味道;原以为是祖母们才钟爱的翡翠却成为刘明明诗情画意的“小鲜货”;吴二强将书法、篆刻文化与首饰结合,每一个符号都有了新的情感,让人们欣欣然地将中国传统家庭的家训挂在胸前,“善为本”“宽以人”,告诫世人如何做人做事,却绝不刻板。“银”与翡翠、红宝石看似不搭界的拼接却成就最新鲜的玩法。


在机械工业化和批量生产珠宝产品的当下,产品趋同严重,商品库存积压,很多珠宝企业也试图从机械工业化尚不能取代的繁复手工艺中借鉴和融合传统文化的精髓,借以拓展现在的珠宝产品,从手工艺的过去,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


素以 “传播黄金文化,传承精湛工艺”为己任的黄金首饰品牌百泰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其旗下珠宝品牌相契合,强调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运用,对花丝、镶嵌、錾刻等传统黄金工艺都有着较多的运用和借鉴,同时,他们绝不因运用现代化的精密制造而摒弃传统工艺,也不局限于传统手工艺而放弃对现代工艺的追求。


此外,作为老牌黄金珠宝制造企业,翠绿制造公司紧盯市场前沿,在创新研发方面突飞猛进,推出了多种具有特殊工艺的新产品,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和称赞。“翠绿工”已经成为黄金首饰行业一张靓丽的名片。其新近推出的“流光钻”“天蚕丝工艺”“猫眼砂”工艺等多项创新工艺,让购买者可以感受到产品工艺背后的文化与温度。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意识到尽管如此,设计、艺术、文化与产品的对接,仍然是整个行业的短板,设计师与企业之间的对接,仍然需要整个行业进行嫁接。正如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秘书长史洪岳所说,原创产品市场拓展乏力,设计师与企业合作又少有话语权;从企业的角度看,品牌标识性产品欠缺,自身设计团队力量有限,与设计师合作稳定性又不强。因此,大家都期盼,在全球珠宝市场制造和消费的大国,能够有一条原创设计实现最大商业价值的有效渠道。

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