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经济的新挑战 ——效益滑坡,市场环境及移动互联网成主因

2018-07-17

本刊记者张圆 

效益滑坡,市场环境及移动互联网成主因。



为期四天的六月香港珠宝首饰展览会上,记者走访了大量来自不同的国家及地区、不同品类珠宝的参展商及买家,其中大部分是奔走于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珠宝展的资深参展商。通过他们的介绍,近年来珠宝展览的发展态势及相关珠宝品类的最新动向更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珠宝展览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发展态势较差”几乎已成为行业共识,这主要反映在参加展览的人流量和交易额等数据上。大部分人认为,这和行业不景气的现状有关。

 

几乎所有受访展商都表示,他们在展会上的收益在减少,近年来已经减少了参加的展会数量,现在固定参加的是以香港的展会为主。一方面,香港的免税政策使得香港展仍将是具有长期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国际大展;另一方面,欧美市场萎缩,亚洲市场或者说中国市场是他们最为关注的。

 

在聊到市场与展会时,展商们的观点显示,粗看行业大势是都差不多,但细看还是各有区别。记者从六月香港展了解到,有的收益尚可,有的交易显著下降。有的认为没有必要再参展了,有的认为即使交易量不尽如人意,也要继续参展,这和参展商本身的定位、产品、对展会功能的认识有关系。


香港展仍将长期具备较大优势


受访的几家香港本地展商实力雄厚,是参加香港展的元老级展商。就这几家而言,他们的反映因为企业产品及定位不同也各有差别。总的来说,有稳定客户群、产品线较为单一集中的大企业的交易量变化不如中小型公司明显。

 

永恒钻石有限公司董事长庞永钊称,公司主要负责钻石和南洋珍珠业务,出口世界各国,在港的生意一直做得很稳健,此次6月港展从第一天的交易量来看尚可。


庞永钊还介绍道,欧洲的珠宝生意较差,美国的市场拓展也十分缓慢。但今年拉斯维加斯展反响还不错,美国市场有好转的趋势,在中东国家的钻石业务和东南亚各地的生意尚可。他认为,即使是在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香港展在全世界仍具备免税区和身处亚洲市场等重要优势,生意比欧美稳定。扎根较深的大企业的生意也不容易被影响。香港企业这几年和印度人的白热化竞争也趋向于稳定,印度钻石业的步伐已经变慢。而作为钻石供应商,他与俄罗斯、戴比尔斯的毛坯钻石合作业务也很稳定。



“香港展会相对来说比较成功。虽说人流量少了,但是对大企业来说,交易量不会比之前差太远。因为产品要求较高,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做适当的广告营销,就不会因为简单的外部因素使交易量受到很大影响。行情不好至少可以保证老客户的生意。”庞永钊对记者这样说。


保发集团总经理罗惠源则对今年的国内珠宝市场十分乐观。他们更重视年轻人市场,今年开始和一些直播平台合作,还把产品线从高品质的大件珠宝早为了小件低价的产品,很多是直接3D打印出来的。


而另一家参展20多年的专营彩色宝石珠串的香港展商——式威宝石首饰厂有限公司对展会经济在走下坡路的感受则更为强烈。据其业务主管许少南介绍,香港珠宝市场的发展巅峰在3年前,但实际上5年前香港这边的珠宝公司就有过于依赖内地市场的势头,“单一市场是很危险的,香港的大批中小珠宝公司之前过于依赖内地市场,没有用心经营其他地区的市场,现在就做得很差。”他说。

 

许少南还认为,互联网改变了全球的批发零售业态,在展会经济滑坡的进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在已经没有买家买全货品,而是看中一件就下单一件。中间的批发商完全没有生存空间,大批的展商数量因此下降。据他估计,做同类的彩色宝石珠串生意的公司起码有20%已经从展会上消失了。


据许少南介绍,展会上的生意越做越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展会上,展商一天的交易额可以超过200万港币,几乎都是欧洲和美国的客户,但现在欧美市场已严重萎缩。



“我给老板的建议是没有必要再参展,至少没必要参加更多的展了。收益只能勉强抵去几十万的租金成本,而且在展会上几乎不能结识新客户。上哪儿找新客户?去找品牌商的官网,把公司资料发给他们。”许少南无奈地说,互联网给商家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价格太透明了。


从前品牌商上门找供应商不容易。但现在,有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同行比价,连从前的老客户也可能完全绝交,只看价格不认交情,供应商被迫只能利用互联网主动出击,在从前忽略的客户中搜寻新客户。


“双面”互联网


人数下降,交易减少,或许移动互联网也要对此负较大责任。

 

展会上不乏一些拿着手机直播或拍照的买家,一部手机背后也许藏着一个庞大的客户群,而这些人是展会上无法直接看到的。线上通常缺乏体验导致交易不多,但有时移动互联网也能带来一些惊喜。一位香港本地的高级珠宝品牌商称,在展览首日他们就迎来了一位通过手机直播为另一端的客户挑选了大额货品的买家,这令他们印象深刻。

 

一家主营中高端宝石批发零售的日本展商称,现在展位上来拍拍照开直播的买家越来越多了。“我们完全不排斥拍照,只要能卖出去就可以。”这也是大多数中小展商的想法,微商买家们最爱扎堆拍照的多在日本展馆区。

 

而五层的一家美国展位处,土耳其风格、色调明艳清新的925银镀K金镶宝石首饰,吸引了人们驻足,他们掏出手机正欲拍照,却迎上了展商的冷脸:“不准拍照”。


这个面向年轻人的品牌设计清新,款式高端,而且材质价廉。大概在3年前,其参加港展接触内地客户后被抄袭,下届展会在别的展商那里就出现了同样的产品。“虽然有被抄袭的不愉快经历,但我们还是选择在香港发展我们的市场,因为这里有完全不同于美国的市场环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这样解释,“中国人懂得欣赏手工和珠宝设计的价值,但美国工业化太成熟,很多年轻人的饰品消费习惯是购买便宜的饰品,用完就扔,他们只愿意为此花费几美元。”现在她也积攒了一些来自中国内地一二线城市的顾客。

 


是欢迎拍照还是谨慎对待,是帮助销售还是助长侵权行为?是帮助线下引流还是增加行业信息透明度,挤压业内利润空间?这是移动互联网在展会上的双面形象。


业内较为不满的是随着行业信息透明度在逐渐上升,消费者方便接触到行业。但消费者通过网上关于产品的照片和价格等信息,并不能做出对其实际价值的准确判断。


互联网带给珠宝行业的利弊几何,如何继续顺应互联网大潮做好生意,消费前的试戴体验感能否通过线上的技术得到满足,或者说未来的珠宝生意可不可能基于以后完善而明确的珠宝产品标准建立的信任感,就不用强调体验感了,这些都是未知的问题。如何利用互联网做珠宝生意仍将是一个持续摆在珠宝商面前的问题。


而展会也是线下周期性的一种实体经济形式?讨论一场展会本身,人流量多少,交易额多少,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在讨论展会经济的时候,们不可避免地要想到,除了市场行情的因素之外,我们还能利用什么工具来维持或者拓展市场。移动互联网、云技术、人工智能还有更多的新技术或许在将来就是行业应用的基础工具。唱衰、抗拒新技术并不理智,光是摇头叹息展会没落也是无用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