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在人间 ——不同文明背景下传统手艺人社会地位之比较

2018-07-17

文/本刊实习记者何思璞 素材提供/周凝瑞

手工艺应追求神性。但“寄居”人世间的手工艺人,处于不同文明背景之中,其社会地位、身份认同也显现出文化的差异性。这或许成为我们反思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当代传承时始终避不开的一个“梗”。


现今世界整体处于追求快速、高效的模式下,隐藏着一种通病就是“浮躁”。去花费很长时间完成一件精品,这种专注、执着、精益的工匠精神在新的时代下值得我们尊重与弘扬。据统计,全世界寿命最长的企业,日本占比最高,德国也是长青企业比比皆是,追根溯源,它们的长寿秘诀就是工匠精神。在日本,政府很早就高度重视对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保护,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等等一系列律法条文,由此可见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程度。


匠人这个词也是随着近几年日本手工艺文化传入我国而重新被重视起来,民间工艺人的艺术精神、文化底蕴等等都值得我们去关注,重提、重塑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回顾历史发展,传统手工业曾经繁荣鼎盛,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现代化流水线机械作业取代了很多传统手工劳作,使其受到了市场的冲击逐渐走向了衰落。近几年随着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对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保护性政策,让这个被淹没了很久的行业重新受到了关注。然而社会上对于传统手工艺行业的看法褒贬不一,主流声音大多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匠人缺少文化知识、社会地位不高,并且传统工匠有“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使得外人对这个行业缺乏了解和认知,长久以来未受到社会重视。


记者通过走访,从国家政策、民众看法、行业内部现状三个层面去了解传统手工艺的当今社会现状,以及从匠人角度出发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手工艺从业者的社会地位?




崔西伦,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北京花丝镶嵌厂第三代专业设计师,迄今从事花丝镶嵌工艺品设计 35 年,擅长大型花丝镶嵌摆件设计。

美是从内心流露出来的,技艺应与设计相辅相成


当今国内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十分的重视,对于工艺美术的保护政策也很多,但是有些过于理想化,行业内很多老技师的思想过于守旧,不接受新鲜事物是他们的常态,这也造成了现如今很多传统工艺产品与时代审美的脱节。并且国内当代手工艺从业者普遍缺失传统文化与基础文化教育。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固有思想影响下,手工艺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自古至今未受到重视。一些文化水平高的人士又不屑于去学习手工技艺,所以在我国传统手工艺行业缺乏创新精神与人才。


现如今行业内的从业人员众多,但是真正系统学习过的却少之又少,这就使得行业内的产品良莠不齐,市场认可程度不高。崔西伦大师在谈及匠人精神的时候表示,因为现在行业内的传统手工艺从业者仅仅只是会工艺,对于传统文化部分的基础缺失,造成了现在市场上所见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题材跟不上现代的审美,使得年轻人的市场不接纳这些产品。传统手工艺,应该解释为传统文化的手工技艺,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是值得我们去琢磨钻研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人又一代人总结归纳出来的,只有真正地对传统文化有了认识,做出的产品才不会与时代脱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重意而不重形的,当下很多人过于执着在形上面了,疏忽了真正的意,使得传统手工艺作品失去了“灵魂”,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并无太大区别,然而手工艺人在生产产品上肯定比不过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省时省力,这就造成了我国手工艺行业的没落。



盐野米松,职业作家,曾两次入选芥川龙之介奖提名。先后出版了 20 余本关于手艺人的书,采访了 300 多位传统手艺人。

让物品有“性格”是手艺人的职责

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传承发展着很多从古代中国流传过去的手工艺。在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一书中讲到,手艺本是我们用来生存的技能,随着工业化发展,批量生产的制品代替了手工作业的作品,使得很多手工艺行业受到了冲击。为了保护传统手工艺行业,日本甚至专门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等一系列律法条文,还建立了“日本文化振兴会”来鼓励和保护传统手工艺行业,并且政府会给匠人颁发劳动奖章,民间组织也自发为保护传统手工艺行业筹款,每年会给匠人一定数目的生活费作为奖励,补助给坚守传统手工技艺的师傅们。在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也注重于设计行业的发展,在把传统手工艺原封不动地传承下去的同时,也不会忽视设计行业对于传统工艺的创新尝试。


手艺人的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让素材习性得到发挥,让手工艺作品看上去有“性格”、与众不同,是每个手艺人的职责所在。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在简单质朴的劳作中,凝聚着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与功夫,甚至沉淀着文化的历史。很多手艺人都是靠手来记忆的,正是在双手的协作之中一件又一件带有性格的作品,默默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又译作约翰·罗斯金,1819 ~ 1900),拉斯金兴趣爱好广泛,他不仅是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还是哲学家、教师和业余的地质学家。

更多的人应该参与和分享艺术

手工艺应追求神性而不是理性,追求人工而不是科技。每一个民族手工艺都能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征,伟大传统的重建有益于人类文明的稳定与发展,手工艺的复兴不可能改变以科技文明为主流的历史发展方向,应该是并行的。


更多的人应该参与和分享艺术,多样化的艺术能够体现手工艺的多样性,让艺术家拥有勇气进行创新,除了追求卓越的艺术品质外,要让更多的人获得体验艺术的机会,扩展接触艺术的人群的数量,提升艺术的品质,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当代手工艺的魅力。



遍观中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对于手工艺的看法与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手工艺行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而逐渐衰败,想要齐头并进过于理想化。而在欧洲和日本,手工艺匠人自古社会地位较高,甚至可以与艺术家齐名,形成了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相比较之下,我国自古对工匠的尊重程度明显不足,这可能也是我国手工艺行业,逐渐黯淡的原因之一。该如何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下发展保护手工艺行业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当下手工艺匠人面临着求新求变的创新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新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随着国家多项保护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政策出台,唤醒了越来越多有文化与情怀的新一代手工艺爱好者来学习与保护那些即将失传的濒危技艺。坚守传统技艺的人并非受生活所迫,他们不仅仅把这份劳作当成获取酬金的工具,更多是信念的支撑,手艺也是文化淀积与理想的孜孜追求,是他们用匠心经营智慧、持之以恒的人生态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