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设计的角度看产品转型难在何处 ——专访安新钻戒设计机构负责人李安新

2018-05-18

本刊记者  张圆


李安新


“2016年下半年起,一个个珠宝主题产品品牌做起来了,这些大部分是水贝的珠宝展厅的转型动作,2017年更为突出,到了2018年已然成了一个‘新常态’。”安新钻戒设计机构的李安新称。


也是这两年,李安新亲手参与到不少创建产品品牌的案例中,帮助上游展厅研发品牌的主题系列产品,帮助工厂对接到这些品牌。其中不乏有的展厅依靠产品品牌,完成了对原来批发普通产品的“改头换面”。


李安新认为,打造产品品牌,是这两年上游黄金珠宝工厂转型的典型动作之一。研发属于自己的主题产品,既是零售市场排斥同质化产品,倒向个性化产品的“倒逼”结果,也是版权意识崛起并持续狂奔的结果。


李安新在与工厂的沟通中发现,工厂普遍重视设计,因为他们的零售商给出的反馈是,不怕价格高,就怕款式不好,而且一般要小批量,多款式。“现在是强调产品竞争力的时代。”李安新认为,一切在向更加细分、专业的方向发展,那些转型稳健的上游工厂的共同点是有一支核心竞争力的团队,并且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2016年其实是关键的洗牌期,‘洗’掉了那些仅依靠低价工费接单,没有技术含量的工厂。活下来的都是在管理、工艺或者科技上有过人之处的。”他说。


作为设计师,李安新发现和对接的工厂最常遇到的问题是,新一代设计师的手艺和科技的不兼容性。


李安新告诉记者,珠宝设计,最初是从手绘设计图开始的,再由工厂选版、制作银版等等,后来,雕蜡登上历史舞台,简化了制作银版的过程,再后来,雕蜡师下岗,3D打印的电脑绘图登场至今。然而,电脑绘图后的产品仍要制作成银版,在后续工艺上,产品会遭遇热胀冷缩,这就导致原来在电脑上显示的产品的精准数据发生了变化,并且一般无法精准判断变化了多少。所以,制作成银版后,还要有工艺师来反复调试。这个过程需要既要懂电脑绘图,又要有产品手工工艺的经验。而不少新一代设计师是缺失产品手工工艺经验的。


“光是电脑上绘图很漂亮对工厂来说并无实际用处。作为商业设计师,我们与甲方(工厂)达成的共识是:在产品研发前期,我们可以忍受1件产品错1万次,但甲方不会原谅1万件货错1次。”


“商业设计师跟工厂的关系,不属于接单和送单的关系,而是设计师与工厂‘集体创作’的关系,是设计跟工艺的关系。这当中指出的核心其实是,珠宝行业现在仍是半手工行业,但出现了科技和手艺衔接上的断层、缺少薪火相传的精神。这是对工厂和设计师来说都很棘手的问题。”李安新称。


但是他预言,未来设计师只需要把产品设计出来,在电脑里做出数据,再连接一台直接打印金属的机器就可以制作出作品了,而工厂里则可能存放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机器,实现量产。


他还认为,今天我们谈论上游工厂的转型背后,内因是市场的变化,而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整个国家的消费升级和转型。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过去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变得更为多元,就会衍生出多元化的主题品牌,设计也跟着变。


“十几年前,我在一个省会城市的商业广场里看钻戒,最大的只有十几分。今天50分的钻戒也变得寻常。从前,日常戒指被设计成很贴合手指,因为要考虑人们在干活的时候也不必摘下。但今天,主要依赖双手的体力工作已经少多了,戒指设计也就不乏张扬夸张的款式。”李安新认为,“以终端市场的反映为导向来研究产品是对的,人们会用人民币为产品投票。”


问题是如何把握市场?不妨沉下心来梳理自己的专长,在这个基础上跟进市场。“有独特工艺专长或模式的工厂,在经过三五年沉淀之后,行业都会看见他,尊重他。”李安新说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