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翔: 首饰艺术的追梦者

2016-05-16
戴翔:
首饰艺术的追梦者
戴翔成长在一个拥有艺术氛围的家庭中,小时候跟随爱好艺术的父亲学习书法和国画,使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浸润,这对戴翔将来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思维提供了许多益处。

  1. 银饰 挂坠
  2. 挂坠
  3. 胸针

◎资料图片

简单而不乏立体感的几何造型,或明或暗的色调,给人一种明快亮丽之感,戴翔的现代首饰有着鲜明的北欧风格,他也崇尚来源于自然的创作。戴翔曾经的导师,挪威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前任院长茵耶尔·翰内伍这样评价他:“我深信他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艺术家。”
从一个美术生到现代首饰艺术家,这之间的跨越不仅仅有年少追梦的时光,也有戴翔多年的努力和对艺术的探索。

1
漫漫求学成长路

从学习书法的孩童到承袭北欧艺术文化的现代首饰创作艺术家,从创作第一件作品《戒指的故事》到现在的木工艺首饰系列作品,戴翔凭着他的勤奋和对艺术的不断摸索,在其人生之路上不断地成长着。
戴翔成长在一个拥有艺术氛围的家庭中,小时候跟随爱好艺术的父亲学习书法和国画,使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浸润,这对戴翔将来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思维提供了许多益处。
1997年,戴翔考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金属艺术与设计专业,大三时被分入金工专业,学习金工和雕塑。
“当时老师建议我学金工和首饰专业。当初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因为它的金工专业和首饰有关联,而且当时只有这个学校开设金工专业。后来我奔着这个方向来考取中央工艺美院。”
大学毕业后,为进一步在首饰艺术方面深造,在国内作了一年语言准备的戴翔到北欧留学,先后求学于挪威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和瑞典哥德堡大学,系统学习金工和首饰。
对于留学期间创作的第一部分作品《戒指的故事》,戴翔至今仍颇为满意。
“那时我刚去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学习,刚开始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尝试创作首饰。”他回忆道,“在那之前,我没有接触过首饰的相关课程,在国内主要学习的是金工专业。实际上我不知道怎样创作首饰,所以我用抽象的雕塑手法创作了很多戒指造型,然后用铸造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戒指。然后将这些戒指结合起来创作了这一组作品,到现在我对这组作品还很满意。”
在校期间,戴翔设计的作品被入选外界评价颇好的多个艺术展。对此,他解释,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设计师,必须有大量的作品和非常好的作品,才有机会参加国际性的重要艺术展。展览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谁创作的,大家都愿意去欣赏,这对设计师或艺术家来说,是最关键的一点。”
戴翔在北欧旅居多年,北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戴翔的作品创作风格产生了厚重的影响。他钟情于自然材料,使用几何的形态来创作一件件看似相仿却不同的作品。他希望:“对作品创作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却又可以以一种放松的艺术语言来述说内心的感受。”
记录了戴翔人生轨迹最初的一部分作品《五边形,六边形的衍变 》,取材于最基本的自然界中的元素,有着几何之美的蜂巢。戴翔的创作思维从最基本的六边形蜂巢这一单元扩展、变化,创作出了一组戒指作品,大概共有120件。这一组作品在2012年被全球四个最大的设计展事之一,德国慕尼黑Talente(天才)工艺与设计展选中展出。 
他介绍,这组作品虽然都是以五边形或六边形作为基本的单元,从同一个主题出发,但是每件作品表现的效果、表面的肌理、设计的意义都不尽相同。
“非常简单的形式,在哲学上是非常有意味的。”他说,“由简单的五边形、六边形、球体等最基本的形式演变出不同的造型,这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
戴翔钟情于简单的几何形体,他认为,从一个最简单的形体,六边形或五边形,来创作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却有着统一或类似的命题,即都是五边形或六边形。这是他很感兴趣的一个母题,而且一直运用到现在的首饰创作。
回国后,戴翔一边创作一边担任大学的首饰设计和金工相关专业的教师,同时还参与策划国际性的艺术展。
教师的工作分割了戴翔的创作时间,但也提供了不同年龄层的年青人对他创作理念和思维的不同观点,使他能够体会到不同角度下的创作思想,教学相长。

戴翔
作品
《戒指的故事》
2
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探索

从到中央工艺美院学习再到出国求学,在多年的学习和创作中,戴翔对艺术和设计的认知更为清晰,对艺术的追求也更为执着,对创作的把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尤其是到2013年,我开始在艺术上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我开始创作一些没有太强功能的首饰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设计和艺术不能划等号。”
他表示,设计是解决问题,即如何让作品能够被生产、被大众所接受,生产的过程需要设计师参与控制,直到作品能够销售出去。而艺术是提出问题,并且不停地问下去。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
他遵从自己的本心选择了艺术创作。
“你是作为艺术家,不断地提出问题,还是作为设计师,去为别人解决问题?我现在更想往艺术方面去发展,因为它提出问题的方法都是以创作和研究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戴翔介绍,他以前创作的戒指作品系列,更强调功能和形式两者的结合,而现在他创作的的作品体量都很大,不再强调首饰的功能,而是在艺术创作上不断探求,弱化作品的首饰功能。
“我在艺术上不断地寻求,寻找艺术造型上更深刻的隐喻,包括它的意味,这整个过程更有意思。”他说。
而现阶段,戴翔却遭遇到了目前这批作品创作的顶部,往前迈进的这一步需要比之前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没有太多好的办法,只是要保持这种创作惯性,继续往下做,就会自然地走出关口。从2012年4月份至2012年7、8月份,那段时间也是我的困惑期。那段时期我一直在创作,渡过那段时期以后,我发现也渡过了困惑期,又进入新的循环中。”戴翔说,“走出困惑期有时需要周围的朋友、同事给你一些新的提点,但当你没有这些资源时,要靠自己不断地摸索。”
六边形戒指设计
3
创作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生活或自然会很自然地影射到人的心里,而艺术家将这种影射化为他的潜意识,通过作品流露出来。“艺术家在创作时 ,他潜意识里的内容很自然的通过他的手创作出来。创作者可能没有觉察到,但旁当观者看到,会觉得这种形式很有意味。所以他可能会从这个角度思考去创作。随着这样的一种方式,艺术家会自然地把情感带入作品。”
戴翔向记者介绍,他在做创作一件类似于人心造型的木工艺吊坠时,起初并没有往固定的方向去做,而是随着他手上的感觉在创作。当戴翔旁边的导师看到他做的模型时说:“这个形式很有味道。如果你把放它斜一点,有点像狗头的造型,如果正过来,它就像心的造型。”所以戴翔将他手上的作品创作成了类似于人心的木工艺吊坠。
“所以有时你在创作的内容旁观者会觉得更有意味。”
戴翔并未像其他首饰艺术家一样,为他的作品冠以表现其情感或特殊含义的名字。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模式和对外界的认知,而且观众与艺术家的角度是不同的,对于一件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这也是艺术的有趣之处。
所以戴翔尽量不给每件作品命名,尽量用比较抽象的词去命名,有时他把作品称为“无题”或“木工艺首饰”“金属材质的作品”,为观众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样意味性更高。如果给作品起一个名字,就会引导观众向有关的方向想,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情。”
戴翔的艺术作品多为硬朗、立体、简洁的几何造型,对于作品的造型形式,他也打算做一些改变,但他认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老是重复一种语言,容易审美疲劳,创作上的也会有一些盲点。我也在想用其他的材料,通过不同的工艺去使用别的造型语言,这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和创作的过程。有时候我接触到一种材料,这样的材料会和合适的工艺融合后,会很自然地得到新的创作形式,我会随着这样的方法去做。”
虽然作品承袭了北欧艺术的风格,但戴翔为他的作品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例如中国的古典家具、园林、窗格等中国日常生活中传统的物件。
“文化环境对人是有一定影响的,尤其是我在国外待了多年,又回到自己的母体文化中来,希望从母体文化吸取更多的养分,转化到我的创作中来,这是我下一步想做的事情。”他说,“一定从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发生出自己的作品来,因为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能和欧洲的完全一样,这样就坏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