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文:专注传统工艺的金工首饰探索者

2016-05-18
 作者简介 
张福文

2001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艺术设计专业学士,2011年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金工首饰设计专业负责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从事金属艺术、首饰艺术创作与教学16年,主要研究金属锻造工艺、金属錾刻工艺、金属雕塑、珐琅工艺、现代首饰艺术、纪念章艺术。获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科研项目支持,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纪念章的设计与创作。

1
偶然发现金工首饰创作的乐趣

张福文本科虽然是金属艺术设计专业,但当时的课程主要以雕塑为主。“图案、线条、彩色、泥塑等绝大多数课程主要解决造型问题,真正涉及到材料工艺的课程学习时间少,最多的学习课程是两到三次,加起来学习时间是2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解决工艺问题是很难的。”他解释。
张福文早期做了许多大型金属材质为主的城市雕塑。“早期做雕塑深有体会。将雕塑设计稿中的作品实现为实际作品,需要工人和助手来一起完成,但最后的完成效果和我最初的设计想法出入很大。”
张福文来到北京工业大学工作后,学校工作室同时请了原来北京首饰厂的两个师傅。“那时学校要求坐班,我就跟着这两个老师傅学习金工手艺。”
张福文在接触和学习体量小的金工首饰之后,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金工首饰的创作从设计到加工制作和成型,整个创作过程完全由我自己单独来做,可以时刻把控它。”在创作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了金工首饰创作的乐趣。
现在张福文的创作目的很明确,“首先好用,其次好看”,以小件的器皿和首饰创作为主。
《风铃》

2
中国并不缺少工匠精神

“我在两年前曾提到过工匠精神。”张福文回忆。他认为,现在社会包括媒体对工匠精神有很多误解。“比如,很多人直接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精致文化。这种说法太浅显。如果一件工艺品做得足够精致或工匠做得很刻苦认真,就达到了工匠精神的境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张福文认为,中国现实中并不缺少工匠精神,缺少的是可以保护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很多人认为,工匠精神在德国、日本,而中国对工匠精神的追求非常缺失,实际上中国从来不缺少工匠精神。现在最缺少的是工匠制度和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张福文解释。
“中国优秀的手艺人非常多,但大多都默默无闻。现实中没有土壤或机制来让这些传统手艺人发挥。”张福文介绍,北京花丝镶嵌厂倒闭后,有很多手艺人赋闲在家,虽然现在学校也需要手艺人来教授工艺,但事实上,学校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的空缺职位。
《光年》
《茧》系列
《棋子》
3
不断探索教学理念

“我一直在思考学校金工首饰专业的方向,应该走怎样的路。”张福文认为,金工首饰创作结果最终要实现在实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效果图上。
北京工业大学前身是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注重传统工艺的传承,考虑到学生实践的机会少,身为学校艺术设计学院负责人的张福文表示,学院在现有条件下制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艺课程。同时,在每个实验室配备了一到两个手工艺师傅来在指导学生的工艺技术。与课堂里正规的教授相比,这更有效果。“但是你解决了工艺性的问题,还是搞不了创作。掌握工艺技术是创作的基础。”张福文介绍,针对高年级学生对工艺把握的侧重点不同,引导他们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自己开工作室或独立的首饰创作者。而不是只在公司画设计稿。“我不愿意看到他们这样做。”
至于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张福文表示,在学校能够继续研究他最喜欢的专业和创作,是最大的动机。
在教学的过程中,张福文收获颇多。“古人说的‘教学相长’,我认为特别有道理。”他表示。老师每年面对不同的学生团体,虽然他们面临的问题有共性,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教师需要的。“他们的创新性和不同的思维对我影响很大,我学习到了很多。”
这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中,同样一个主题,张福文会尝试做材料和造型不同的多个作品,来不断研究作品的形体变化。“后面我的首饰作品看起来越来越简单,但运用的材料和工艺也越来越多,实际制作起来比较费劲。”

张福文创作的《光年》,采用钛金属材料,运用锻造、铸造、珐琅、钛金属阳极氧化等工艺,创作成不同颜色的圆形胸针。他告诉记者,《光年》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物,由多个同心圆组成,下面两个圆之间保有距离,不同的圆处在不同的层次空间,无论怎样旋转、运行,都没有交集。从创意的出发点来说,每个圆都是一个运行轨迹,运行是永恒的,距离是永远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