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匠月好侃仿古玉

2016-05-17

2004年,董月好从苏州工艺美院毕业,等待董月好的是一个体面的工作和一份无忧的薪资,但董月好却选择了另一条路,义无反顾的进入了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薪资水平都与当时大学毕业生不相称的玉雕行业。
吾昆馆主孙晓东与含舍主人董月好

作为苏州工艺美术学院那届毕业生中唯一一个进入玉雕行业的人,他的选择在当时令很多人费解。他的想法很纯粹——学一门手艺,不用纠结于人际关系。他去过蚌埠,到过上海,最终又回到了苏州。他得到过重视,获得过礼遇,见证了近年仿古玉雕的兴盛与变迁。如今他在苏州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含舍。玉雕收藏领域内著名玩家昆吾玉馆馆主孙晓东评价,董月好的作品将传统仿古元素与现代玉雕工艺、审美相结合,在现代玉雕界中独树一帜。《庄子·在宥》有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他的作品正是“得观古意,守其一心而得”。
   


中国黄金珠宝

董师傅,我们知道从2004年开始中国玉雕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您的从业经历恰好与之重叠,在这过程中仿古玉器的发展情况如何?  


董月好
含舍工作室创始人董月好

最早的时候,苏州这边玉雕人口中的“仿古件”指的是仿良渚、红山文化以及西周战汉的高古玉器;除此之外的山水、花鸟、人物等等基本就叫明清件了。苏州玉雕自古以仿古见长,据老一辈玉雕人说,当初国营的苏州玉器厂主要从事仿古件的加工制作。那时候的仿古是真正意义的仿古,每件器物都是有据可查的老物件,一比一的高仿,不单是仿器型,连选料、刀法、打磨都很有讲究,这样的东西做出来是可以充当老物件去卖的。

◎董月好作品

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玉器厂解散后的一段时间里,苏州仿古玉器的制作还是延续这样的路线在走。后来,仿古件的制作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基本形式没有变,但图案布局发生了一些调整和增减,比如一块壁上加了九条螭龙便成了九龙壁,把一个玉璜上的云纹改成乳丁纹,把汉代漆器、锦帛上的纹饰嫁接到玉器上等等,但形式上始终未能突破。2008年左右我再回到苏州时,发现仿古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鸡心佩、璜、四剑套等固定形式已经少有人做。仿古件演变成把高古的元素用牌子、印章等形式去表现,器型更具现代实用性,巧妙的将高古元素运用其中。对于仿古件而言,这是一种革命性变化,从那一刻起,我对仿古玉器的认识枷锁彻底打开了。现在的仿古件和当初所说的仿古件的概念截然不同——指的是带有高古元素的现代玉器,都称之为仿古件了。

现在仿古的叫法还是延续了老叫法,但实际上本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算是与时俱进了。   中国黄金珠宝按您的说法在几十年中苏州做了大量的仿古玉器,这些没有创新的仿古玉器的市场在哪里?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仿古玉器?   董月好我开始也对这个很疑惑,这些不讲料质、产量巨大的仿古玉器流向哪里,作何用途?这些都很疑惑,后来听人说,这些仿古玉器主要销往了台湾、香港的古玩市场。当时内地与台湾的交流并不顺畅,国民党当年带了大量的古玉到台湾,据说在台湾民众的概念中内地有很多古董,所以大量收购,主要是通过香港市场流入台湾的。当然后来他们才知道他们眼中的老物件,只是内地工厂里出来的仿古玉器。

董月好作品
《八刀蝉》



中国黄金珠宝

您做了十多年仿古元素的玉器,在玉雕领域也有很多深入的思考。但单从玉雕的分类上看,还是将有高古元素的称为仿古玉器,将花鸟等玉器称为明清件,始终还是在中国古代玉器的影子下,那么中国当代玉雕业是否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董月好

新中国玉雕的发展在数千年的玉器文化历史中只是沧海一粟,它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逐利的过程。在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玉雕只是谋生存的一个职业,在物质达到一定基础后,玉雕人开始思考精神层面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养家糊口,仿古件的演变过程就说明了这一点,但创新的含量有多少是一个问题。不过,这种创新的力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壮大的。我喜欢用书法来与之比较,所有的书法家都要从临帖开始,博观古贴集众家之营养为己用,开创出一个属于自己风格的书风。仿古玉和书法临帖几乎没有区别,这么多年的仿古其实一直都是在“临帖”。仿古其实就是玉雕的根。

2000年过后,玉雕行业开始尝试着“出帖”,一直到现在,步子都没停过,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中国黄金珠宝从艺术的角度说,现代仿古元素玉雕的艺术价值和古代的玉雕谁的价值高?   董月好我认为还是古玉的艺术价值高,现代玉雕风格是很不成熟的,没有形成鲜明的艺术特征,一些人还无法摆脱利益诱惑,但是这个过程好在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思考。我们这段历史在后人看来是清晰的,最终还是要靠东西说话。正如,后人这么多人学书法,都是从临帖开始,如果你要是问某个当代书法家“当代书法与古贴哪个艺术含量高?”我相信无人敢说他的艺术成就高过古人。


中国黄金珠宝

有人说,汉八刀是加工设备受到历史局限,而如今加工设备极其先进,那么如今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做汉八刀?


董月好

首先,我不是如此理解汉八刀的。良渚文化中玉器的一些制作技艺是现代人无法做到的,在那个时期、那样的条件下,先人是如何做到的,这一直是个迷。汉代玉器是玉器史上一个鼎盛时期,很多经典的物件至今无人能够达到那种精气神,更不要说超过了,这说明汉八刀并不是技术、设备不够先进所致。我认为汉八刀已经不是在施技了,它的艺术成就应该更高。“拙为上,巧为下”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讲究拙朴,也就是现在说的简约,那么从汉八刀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这个美学观念已经形成,从艺术成就来讲应该是更高明的。再谈个话外题,就是现代中国美术教育都在学习西方艺术,纵观整个西方美学也是向简约方向发展,而中国古人早已领悟到了这点,并进行了高超的实践,如明式家具就是例子。这说明我们的美学思想是先进于西方的,我们没有继承好反而在沿着西方美学走,这是令人遗憾的,也是很可悲的一种现象。
董月好作品
《半生缘》

“玉雕这门技法从古至今都离不开线条和纹饰,如何运用就是纯属个人理解了。每个人对玉雕技法的理解都不同,这些理解来源于个人对玉雕的理解,正因为这样才有博采众长的说法。董月好毕业于美院,他对于这方面的理解更深一层,仿古件在他的手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与其说仿古不如说借古,董月好把自己对仿古的理解更加具象化,完善了很多细节,融合了很多新的元素,这样的技法也源自他自己深厚的美术功底和文化修养。再加上对玉雕的喜爱和稳重的性格更能在这条路上踏踏实实的走下去。”孙晓东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