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表现美,更在 重构真

2016-04-08
王晓昕
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并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驻会副秘书长。
《同声相应》
《问礼·瑞器——玦》

王晓昕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展览,如土库曼斯坦国际艺术展、中国国际黄金大会、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互动·倾向”当代国际金属艺术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等,作品获得业界人士的好评。

1
多元身份

与王晓昕相约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那座如迷宫般的教学大楼兜转了好几圈,才穿过雕塑系,来到金属工艺系。王晓昕刚刚下课,坐在工作室写教案。 
“我是一名教书匠,也是金工及首饰艺术的工作者,偶尔也尝试做策展人。”王晓昕喜欢自己的跨界状态,教师的身份给了他思考的动力。
他说:“在教学中,我必须思考,在学生们鲜活灵动的想法面前,不思考是不可想象的,就像一个饿了很久的人面对大餐时的感受。我要保证我的思维走在学生的前面,以此来应对他们那些奇形怪状的问题。”
作为一名热爱手作的艺术工作者,王晓昕需要把平时的思考通过设计和工艺制作物化成作品。“艺术和工艺是我的语言,促使我行动并指导我的实践,不吐不快。”王晓昕解释。
而作为策展人,则是他出于对金工与首饰这个专业的责任感,他曾先后多次策划具有学术和社会意义的金工展览,获得业界关注,如2015年的“燃”——首届《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暨学术研讨会,以及2013年“跨界·实验”2013北京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暨学术论坛和“互动·创新”2011国际金属艺术展暨学术论坛等。通过展览的策划和营造,引导公众了解金工艺术。王晓昕认为,“认识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并使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总之,对我而言,思考、行动、责任三者缺一不可。”

国际教学花絮

2
初心未改

王晓昕对于金工或首饰的兴趣,来自中学时一次偶然的经历。在参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并入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他不经意间隔着窗户瞥见一群拿着锤子叮叮当当,“对着铜板较劲的人”。 
王晓昕说:“也许出于惊奇,也许出于崇拜,总之我对这些奇怪的人所做的事情产生了莫名的好感。很难说这个瞬间对我意味着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从这个瞬间开始,王晓昕的生活开始同金工首饰发生关系,十余年来,初心未改。
而选择首饰,则是源于他学生时代的手工艺实践。这一时期,王晓昕参加了中国首届“金都杯”全国黄金首饰设计大赛,并获得不同组别的一等奖和二等奖,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自己未来的首饰创作充满了期待。
“我的金工首饰创作生涯离不开老师们的影响。”王晓昕表示,求学期间,他曾先后受教于王培波、周尚仪、孙嘉英、唐绪祥等教授,在他们影响下,逐渐领悟到作为工艺美院美学价值核心的“装饰”的魅力与价值,同时掌握了由“装饰”而发的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的一系列表现和表达的方法。这些价值和方法都深刻的影响着王晓昕当下的首饰创作。
之后的求学中,受导师的影响,王晓昕转向雕塑的学习,逐渐养成了敏感的造型意识,艺术创作也向材质语言的独立表现方向发展。跨界学习的经历使他能够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首饰本身,同时也为创作注入新的灵感。
在执教之后,王晓昕又将更多精力用于金工首饰的创作上。他的新作《清光疏影》系列,以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什锦窗和冰裂纹纹样为创作元素,将精致、细腻、华丽的金属与冷峻、粗犷、静谧的混凝土并置在一起,体现了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冲突与融合,使得整个设计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不乏深厚的文化内涵。

重构
《清光疏影》

3
3D先锋

近年来,王晓昕醉心于3D打印等新造物技术与锻造、铸造等传统造物手段之间的协同关系,如其作品在探讨3D打印技术与传统手工艺在成型方式、设计伦理及审美重构方面的某种内在联系。同时,新造物技术的“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吸引着他。于他而言,每一次创作就像一次生命的体验或是工程的实施,整个过程也使其创作充满了惊喜与失落。
他的首饰创作固执地坚守着对金属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从最初的手工锻造、铸造、焊接等,到之后的3D打印、CAD等新技术的植入,对于材料和工艺的探索,充斥和弥漫在他的创作之中。
在作品《问礼·瑞器》中,以3D打印技术制模完成的人体形象重构玉礼器表面传统纹样。系列作品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玉礼器古朴典雅的外在形态,更从玉礼器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四海咸归”等文化内涵出发,通过金属艺术品的创作,深度解构并重构“和”文化在玉礼器这一载体中的体现。
“所有的小人都是用3D打印技术来做的,而承接它们的托盘则是用传统的锻造技术手段完成的。”王晓昕向记者介绍,抛开艺术和观念不谈,如果用以前的技术手段,做一件这么精致、细节保留这么多的人体,是非常难的,有了3D打印,可以突破以往的技术限制,可以在3D领域去探索一些新的东西。
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王晓昕又采用了传统的首饰压板和真空铸造的形式来逐个实现。这一系列作品在展览现场,由于金属的互相反光,产生了非常震撼的效果。
王晓昕最终关心的又并非材料和工艺本身,而是它们带给他的某种体验和感知。“具体来说,我的创作方式不是表现‘美’,而是重构‘真’”。王晓昕希望他的艺术语言不是“花言巧语的直白”,而是一种“具有可读性的真实”。
《蒲公英》及局部

“我主要研究传统工艺,探索传统工艺和新的造物技术之间的协同关系,目前探索的内容是3D打印和工艺美术,审美和伦理,以及新技术给传统工艺美术所带来的改变。他曾先后主持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D打印技术对当代工艺美术手工价值影响研究”和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项目“3D打印技术对当代金属艺术的影响”。
他认为,对3D打印的研究,不能单单看做是工艺或者技术,作为手艺人,应该用开放的心态,不排斥,但也无需过于迷恋。王晓昕表示,就目前而言,国内的3D技术尚未达到非常完善的程度,而需要研究的也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它给设计带来的伦理和价值的体现。
曾有业界同仁这样评价:作为走在金属艺术领域前沿,颇具实验精神的先锋艺术家,王晓昕在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之间,探索金属艺术的可能性与无限性,同时,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工艺的融合碰撞中,以艺术家的敏锐引领时代新风,在学院和行业的互相融合中,寻找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新路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