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故事、情感、哲理的集合

2016-06-20

马佳
部分图片提供  APG


1 2
3
APG首饰艺术交流现场作品。

由北京国际设计周支持、APG主办的第一届APG国际首饰艺术交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展,此次展览致力于促进国内外首饰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关注国内国际当代首饰艺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思潮,推动中国当代首饰艺术与国际首饰艺术的交流。该项展览集合了中、法、韩、日等国优秀首饰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

参展艺术家包有来自法国的安妮·库托让·马克·瓦扎克、安娜·古德、茂德·塔弘、卡特琳娜·乐卡尔、王笑佳等;来自韩国的朴载林、金善爱、金知瑞等;来自日本的三田村有芳,以及傅永和、赵祎、刘过、孙铭燕等多位中国艺术家。

牛油果种子、橡胶、牛皮、麻布、鲜花,听起来似乎与首饰并不搭噶,可是在艺术家的手中,却能通过全新的工艺技术,与金、钛金、银等贵金属材质进行全新的组合和创新,创作的首饰,或呈现出西方极简主义,或展露东方优雅意境。

策展人吴昌艳向记者介绍,本次展览汇集的中外二十多位首饰艺术家的作品,每件作品的物质形式之下都有一个故事、传达着一定的情感、情绪或者一定的哲理。这些精神性的内容,通过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手段外化,反映着艺术家作品的地域文化属性、教育背景、技术基础和个人阅历。同时,其创作也受到以上这些因素的制约。因此,当今艺术首饰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本次展览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此:根植于自身的内在传统,和外来文化的交流、介入,形成创新的主要条件。

“无论翻开哪一部历史教科书,都会惊奇地发现,首饰几乎位居人类历史的第一篇章,因为,首饰伴随了人类诞生以及发展的全过程。”本次展览顾问、北京服装学院首饰专业教师傅永和表示,虽然首饰的定义、功能、佩戴方式以及形式虽然发生了多次变化,但是,其物质形式承载的精神内容的属性永远不会改变。

他表示,首饰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伴侣”。无论对于参展艺术家之间,还是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直接交流、通过观看展品的间接交流,都会构成内在的自省、观照和愉悦,同时也会燃起新的创作欲望。

开幕当天,正值六一国际儿童节,许多小朋友也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798,参观艺术区,看艺术展览,正如傅永和所说:“此刻,创新的种子或许正在观者的内心悄悄地埋下,有一种力量正在缓缓地浸润,也许就是明天,它就会萌发。”

刘过作品
《兰花螳螂》

   马克作品
《窗》

三田村有芳作品
《有吉运行》

金善爱作品
《鸢尾》

丁霄非作品
珐琅戒指

孙铭燕作品
《游·动》

Catherine LE GAL作品
《红与黑》

Pyun Dae Jin
作品
《秋日香气》

宁文韬作品
《重生》

Maud TRAON
作品
《尖峰》

ANNE COUTEAU作品
《金木错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