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质玉、绿松石国家标准专家解读 “二名法”为宝石定名提供新思路
本刊记者 贺轶群
12月16日,《石英质玉分类与定名》《绿松石鉴定》国家标准宣贯会在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这是本次珠宝展期间举办的第二场宝玉石国家标准宣贯会,相关专家介绍了石英质玉、绿松石国家标准的制定背景、内容、新特征等,并为公众做了相关知识的普及。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中心北京珠宝研究所周丹怡博士首先对《石英质玉分类与定名》国家标准做了解读。据周丹怡介绍,这一国家标准出台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同质不同名”,二是“同名不同种”。南红、阿拉善玉、通天玉、密玉、黄龙玉等均属于“石英质玉”的范畴,杂乱的地方化定名方式对石英质玉市场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干扰,因此,出台《石英质玉分类与定名》国家标准势在必行。
《石英质玉分类与定名》于2017年7月31日出台,2018年2月1日起实施,其中,对石英质玉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主要特征、定名规则和表示方法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包含五大创新点:
1.命名采用“二名法”,既包含矿物基本名称,又包含商贸名称
2.明确了石英质玉各品种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3.录入“碧石”“硅化珊瑚”两个新名称
4.将“硅化木”划归其中
5.将具有二氧化硅交代假象的石英质玉统称为“硅化玉”
《石英质玉分类与定名》国标的出台,使石英质玉的分类和定名有据可依,“二名法”使命名的科学性与市场性有机结合,为宝石定名提供了新思路。
《绿松石鉴定》国标由安徽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戴慧进行解读,戴慧指出,本版国标的制定的过程中采用了浸提液PH值、可溶性物质、孔隙度等多种独创性分析方法,研究严谨,科学合理。
戴慧讲解道,由于天然绿松石结构疏松多孔,吸附水容易脱失,切磨过程中会损失表面保护层,因此,市面上的绿松石绝大部分要经过优化处理。基于此,本版国标对绿松石的优化处理、染色、填充物、填充程度等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并分析对比了不同优化程度、不同填充物的绿松石光谱检测曲线图的差异及特征。
《绿松石鉴定》国家标准于2018年5月14日出台,12月1日起实施,其内容涉及质地、表面洁净度、瑕疵、色相、饱和度、明度、均匀性等方面的规定,为绿松石的鉴定、分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另据介绍,由于绿松石颜色具有不透明性的特征,所建立的颜色分级体系也有别于彩钻、红蓝宝等透明宝石,并未使用“孟塞尔颜色体系”进行分级,而采用了“HSB颜色体系”,更加直观、易懂,也更符合人的感官规律。
在本次珠宝展期间,NGTC及地方实验室专家共向公众介绍、解读了《黄色钻石分级》《祖母绿分级》《石英质玉分类与定名》《绿松石鉴定》四种宝玉石国家标准,并向参会者分发《翡翠分级》《国家标准解读》《国家标准解读》《钻石时尚手册》等参考资料,将科研成果第一时间传递给社会公众,对国家标准的普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有助于消费者练就“鉴宝”慧眼,以标准化为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