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中的心理学技巧

2017-05-16


文 / 于斌



何为销售?你会说,不就是一个卖货的吗?错。销售不仅仅是一个卖货的,更是一个卖心的。顾客买走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你的人和你的心。很难想像,一个不喜欢你的人会买你的货。大到飞机轮船,小到一针一线,销售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把货卖出去,把钱拿回来。但是在这一卖一拿之间却藏有无穷的“玄机”,因为销售不仅是和钱打交道,更是和人打交道。


我今天不是要和大家讲生涩难懂的心理学,而是我多年的经验积攒下来的实用技巧。这些技巧很多表现在心理细节上。销售人员不仅要高瞻远瞩,更要以火眼金睛洞察销售中的人性弱点和举手投足间的蛛丝马迹……凡是生存在地球上的人,都离不开销售。学习销售心理学,不仅是销售人员的必修课程,更是每一个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利器,长远发展的资本。你只要能让身边形形色色的“客户”舒心,给足了他们面子,他们就会给你源源不断的金子。



1

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

一个专业的销售人员,想提高自己的销售业绩,就必须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但是,很可惜,现在有很多销售人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往往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能像一个普通的客户那样思考问题。


如果你想和你的老板相处愉快,并能得以更好地沟通,就必须得像他那样看问题。销售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你想从客户的口袋里掏钱,必须给客户一个掏钱的理由。这个理由源自哪里,源自客户的内心。只有真正体会到客户思维的销售,才是真正的销售高手。掌握客户的心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懂点儿心理学。初涉销售者,不妨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相信会对你大有裨益的。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你想卖给一个老太太一颗足球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她送给自己的孙子。以老太太的心态,替她想问题,这才是销售的王道。


2

延长每个顾客的价值生命周期

做销售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所以,我们做销售要重点关注那20%的顾客。”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时候进入了营销圈子,无疑这样的理论是被营销人用得最烂的。在营销实践中,也许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尴尬的情况:新顾客越来越少,所谓的重点顾客越来越不“重点”,最后销售额竟然越来越低。为什么?莫非我们的服务不对吗?显然不是,我们给了20%的顾客额外的照顾,提供了特别的服务,但这些顾客的价值越来越小;而那些被我们忽略的80%,得不到同样的服务自然会离我们而去。


每一个营销人都知道,顾客是存在价值生命期限的。不管他属于你所谓的80%也好,还是一般的顾客,他们都一样,都有价值生命周期。销售人能做的是尽最大的力量,用最好的手段,尽量延长每个顾客的价值生命周期。就算上帝也不能保证每个信徒一辈子都始终信奉自己,何况是“见钱眼开”的顾客呢?所以,任何一个所谓的重点顾客,他的价值都会有枯竭的一天。当他的价值渐渐消失的时候,所谓的80%的利润就成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幌子。


事实上,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这20%的顾客生存,任何一个销售都不能靠着这20%的客户养活自己。销售人需要更庞大的顾客群——重点也好,非重点也好。只有当你的客户群形成一条长尾的时候,你的营销工作才能提上日程。


3

巧用得寸进尺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里面有个登门槛现象,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很多情况下,人们不愿意做一个“喜怒无常”的人,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所以,这就给销售人员提供了契机。当一个客户接受了你的要求,而且是很愉快地接受,再想拒绝你,他就会变得很不好意思。如果你的要求很合理,在价格上能让他接受,顾客一般不会拒绝你,他会想“反正都已经买了,再买点也没什么”。于是,“登门槛效应”再一次帮你达成了目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同行上门推销商品时,往往不会直接向顾客提出销售意愿,而是先提出“试用”这个小要求,等顾客试用后觉得不错时,他们才会提出销售产品的要求。就像追女孩子一样,有经验的男生,都明白什么事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先是约出来看电影、吃饭等等,慢慢再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逐步达到目的。


无数事实证明,那些销售精英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能够洞察客户的心理,并懂得运用相关的心理学技巧来处理销售过程中的问题。在销售中如果不想受制于客户,达到自己的销售目标,就得学会一些心理学的技巧。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某些特定的心理机制,心理学就是利用这些心理机制设计套路和陷阱,但是人有千差万别,这些心理学诡计不可能总是有效,但是能增加客户购买的概率。


在这里我还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客户也在不断地成长,所以,销售人要切记要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