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行业“缺人”之困

2016-09-02
彭卓义

    概括而言,黄金珠宝行业供给侧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企业规模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亟待建立、产品雷同、创新不足、抄袭严重、设计元素不足、文化内涵不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人才的不足。

    概括而言,黄金珠宝行业供给侧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企业规模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亟待建立、产品雷同、创新不足、抄袭严重、设计元素不足、文化内涵不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人才的不足。

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短缺。黄金珠宝行业开放时间比较晚,以手工制作为主,以民营小单元及家族式个体工商经营为主体。技术含量不高,入门门槛比较低,导致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中大型规模企业少,管理人员多以亲属为主,有些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知识,法律意识淡薄,更谈不上企业管理和风险控制了。工人很多是初中文化水平,进入行业的业务人员也大多是职校、大专毕业,工人知识水平低,导致生产自动化创新程度低,设计人员缺乏,多为以师带徒的形式。正规设计类专业毕业的少,即使是学设计专业的,也大多传统有余,创新不足,设计模式跟不上“80后”“90后”对时尚的追求。

二是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除本身是学珠宝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外,其他非该专业的一本高校毕业生,即使是在就业形势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进入珠宝行业的也并不多。即便进入,也不会长久停留,将从事珠宝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

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司或行业普遍文化不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价值观认同感不足,职业发展通道不畅,认同感低而不会久留;企业管理不规范,培训不到位,年轻人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途而失望离开;珠宝行业普遍实行6天工作制,国家法律规定的年假及其他假期无法保证,也难以争取。

三是在职培训少,培训水平参差不齐。珠宝企业普遍采取拿来主义,对员工不太情愿培训。一来是员工培训后干了不多久跳槽了,企业花了人力物力却很难留住人。二来是工作本来就很忙,很难抽出时间对员工进行培训。若是外训,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许多是释放激情式培训,回到现实后员工发现,现实依然是现实,培训效果不好,有时适得其反。

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员工跳槽频繁。有的企业老板挖人才时,许诺高薪、高提成、高奖金、给股份等,但员工到岗服务后,以工作达不到要求为由,对之前承诺只字不提,许诺成了“画饼”。甚至有些职业经理人也有这样的经历。当这种经历多了之后,很多人才连同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忠诚度降低,劳资双方失去互信,企业发展难以找到稳定的经营团队,人才也难找到自己长期施展才华的平台。

五是院校培养的人才少,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珠宝专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是10多年前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始的,其后才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桂林理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几所原来是地质类的院校开设珠宝鉴定、商贸、设计相关本科专业及职业院校。这些学校培养毕业生有限,很难满足全行业的发展需求。

如何破解

珠宝行业也在转型中,公司化经营逐成常态,个体户经营逐渐减少。经营者应按公司化经营形成管理思想,要看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工作效率,按国家法律法规经营,尽量实行5天工作制,有条件的为员工提供年假等。任人唯贤,能者多得,把好用人导向,履行承诺,采取股权激励等措施让员工成为老板,与企业共发展。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毕业生投身珠宝行业,破除家族式企业任人唯亲、不信任外人的狭隘落后观念,以绩效、工作能力论英雄。

企业要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人五湖四海,不以地域划分,使人人感到平等,形成使年轻员工感到奋斗就有结果的用人导向。企业可以搞员工生日会、年终表彰大会、组织外出旅游及良好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减少流失率。

提升珠宝类职业院校专业的办学水平,建议对教师像香港大学一样实行聘任制,保持教师队伍的更替和教师知识的更新。要保证70%的一线教师来自企业,制定职业类院校教师从教资质,在优秀的在职企业员工中选拔受过系统教育有从业经验、善于归纳、传授的人才到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学校必须从严管理学生,不能搞放羊式管理,否则害了学生,学校声誉受损,企业失去信心。学校要与企业密切结合,企校共同培养,学生可与企业、学校三方签订协议,教训结合,毕业后必须服务于企业一定的年限,以保证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