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产业园建设的“雷区”

2017-08-14

文/田金刚


近年来,珠宝产业园建设风起云涌,备受瞩目。尤其是2014年以后,随着中央和地方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以及资本助力,以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分支——珠宝为核的产业园建设快速升温,形成燎原之势。    


产业园是国家政策和行业现实两个坐标系交叉融合的产物。从珠宝行业来看,要素成本上升倒逼罗湖、番禺等原有生产加工型产业集聚地转型升级,其引发的产业溢出效应,以及行业去产能的现实需要,和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相结合,三者促成了产业园建设“高烧不退”的局面。


不可否认,在当前时期,珠宝产业园建设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行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特别在一些消费基础厚实、潜力巨大的城市,产业园提高了产业链运转效率,以升级化的输出很好地解决了产品变商品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同时也符合“一切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商业逻辑。一些珠宝产业园甚至还成功孵化了文化、健康、金融等衍生产业,盘活当地经济、社会资源的同时,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然而,一窝蜂迅速上马的产业园建设背后,也伴生着一些新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首当其冲的是同质化问题。综观现在的珠宝产业园项目,虽然看上去名目繁多,但实质上所涵盖的项目内容、运营模式高度相似,基本离不开珠宝加工园区、珠宝交易中心、特色小镇、珠宝一条街、文化创意园等。还有一些产业园为了凸显特色,一味追逐“文化、创意、科技”等时髦概念,对市场上一些成功的项目进行简单地跟风模仿,但最终受困于当地地理位置、交通出行、硬件配套、氛围营造等问题,引进创意和科技型企业难度变大。为了确保进驻率,解决生存问题,园区只能降低门槛引进一些低端业态,导致整个产业园项目处于一种“大杂烩”的运营状态。


其次,由于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产业园规划或者规划不细致,一些产业园“为建而建”,忽略了与当地的政府规划、优势资源相结合,导致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吸附作用和协同效应不达预期,产业园项目陷入停滞,成为“烫手山芋”。还有个别产业园则直接“烂尾”,导致园区所在地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鬼城”。这些珠宝产业园的出现,不仅未能缓解当前产能过剩的局面,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背离了项目建设的初衷和愿景。


与此同时,一些由行业外资本主导的产业园项目,成为“土地财政”的变种。近几年来,传统地产面临政策和经济的天花板,市场增量空间相对有限,很多地产资本顺势瞄准了兴建珠宝产业园这种“政治正确”的发展模式。他们通常抓住地方政府渴望短期内快速拉动GDP的心理,以投资建设珠宝产业园的名义高价拿地,实际上玩的还是“左手拿地、右手卖房”的地产运营的老套路。某些地方领导的好大喜功和开发商的借题发挥一拍即合,亦成为当前珠宝产业园火爆的一大诱因。此外,对于大多数真正投资兴建珠宝产业园的行业外资本,如何提升自身聚集产业资源、孵化产业的能力,同样也是巨大考验。


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珠宝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兴建珠宝产业园,的确是大势所趋,把握得好,应该能成为带动整个行业走出困境的“尖刀营”。但若想真正推动珠宝产业园的建设,也要谨慎而行,避免走入“雷区”。


首先,应认真总结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经验教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成规模的珠宝产业园数量已超30家,但真正运营健康、实现盈利的还屈指可数。对于一些不成规模的珠宝产业园,经营情况更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盈利的园区有什么共性经验、亏损的园区有什么共性教训 ,应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做一些系统研究,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产业园区建设中少走弯路,既能给项目运营较差者提供一些改进的方法和路径,也能给后来者作一些风险提示和预警。


其次,要加强珠宝产业园建设的系统规划,建立珠宝产业园区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时,需要为珠宝产业园项目设立一个合理的门槛,排除一些“夹带式”的项目和园区,保证园区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规划健全系统、指标评价体系科学合理了,才会对园区发展导向和发展规划形成正向激励,也有利于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形成良好的园区运营生态。


最后,园区发展要坚持渐进的发展路径。任何事情,运动式地一哄而上,好事也容易办坏。珠宝产业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无论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园区建设,都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如果一味追求概念时髦、规模超前,但是后来的招商不继,“造个老虎园,放进几只猫”,不仅不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会损害珠宝行业在整个社会上的形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