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碰撞 | 黄金艺术衍生品应具当代精神

2016-11-03

文 / 马佳

讲座现场


10月29日,由嘉德艺术中心与香港典亚艺博联合主办的2016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周(Guardian Fine Art Asia,简称GFAA)上,中央美术学院首饰教研室主任张凡带来了《“长寿”与“重生”—黄金与首饰的前生与今世》讲座,并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詹长法,艺术设计策展人曾辉,以及设计师、制造社 OGALLERY 创办人宋涛等三位嘉宾就“黄金艺术如何在中国演变为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进行了探讨。

张凡近年来一直从事传统文化和当代设计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在讲座中她从自己的一些展览出发,探究黄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表示,对长寿和重生的兴趣来自于对传说中西王母首饰佩戴的研究,因为西王母的形象最主要的意义代表着不死和重生,而其佩戴的黄金首饰也逐渐衍生出方盛、步摇等中国文化中特有的首饰种类。 

张凡还曾就花丝和丝巾的工艺,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创作出属于自己首饰语言特点的花丝工艺作品《衍》系列。此外她还介绍了自己的另一个系列作品《遗失的宝物现身在23世纪》,希望通过猜测和想象增加对宝物的向往。

“我大部分的研究是跟古代首饰的工艺和文化有关,希望透过首饰去探讨什么是宝物,以及古代的宝物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这些价值都是从何而来,将来又会向何而去。”


詹长法在多年的研究中一直关注于文物对当代和未来的影响。他表示,最重要的是传承的问题,当代人如何看待古人,能不能把古代的优秀设计和传统文化,通过现代的方式去表现、发挥和表达,并由此激发我们的思维和创造,是当代人应该去做的。

“历史和传统是互为相关的。我们在看一件艺术品的时候,研究更多的是工艺以及材料。” 詹长法认为,从古代到现在一直到未来,这个题目不仅仅是留给设计师和艺术家的,更多的是所有人如何去守护这份情怀,或者说对于世界上所有这些珍贵的物质以及文化财富的珍惜和保护。

曾辉表示,无论是古代埃及还是古代中国,黄金总会给人带来神秘感,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它所传递出来的更是皇权等至高无上的特征,因此黄金制品一直与皇家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而现在黄金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黄金制品在设计和制作中,不仅仅是工艺上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需要具有融合后的文化体系。他指出,在当代艺术家手中,如何用黄金来创造具有当代特征或者符号的黄金文化作品,提供我们这一代人的创意、智慧和贡献,会成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宋涛表示,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讲了金和创作的关系,怎么将黄金一特殊的材料,应用于日常生活,通过一种平易近人的设计,使之变为一种朴实的产品,是黄金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2016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周由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6家知名艺术机构和艺廊,带来千余件精美艺术品与观众见面。本届古董艺术展的展品涉及东西方古董、西方经典艺术、设计装饰艺术、珠宝钟表等艺术门类。本次展览期间还举办了多场面向普罗观众的艺术讲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