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样本: 河北陈村 “抬不动”的二十年

2019-02-20

文 / 本刊记者 郭士军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这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经典歌曲,总是在春节前搅动着中国亿万人的心——春节,就是要回家过年。

我的家乡名叫陈村,隶属于石家庄市赞皇县,与东边的高邑县交界,人口 5000 多,是我们县的大村之一。它有一个独特的谜底猜谜。小时候,有人问我们是哪里人的时候,我们都会会回复他们,说:“我们是‘抬不动’的”。


从 6 小时到 1.5 小时


今年过年回家,我又买上了从北京西到高邑西的高铁票,一个半小时左右直达家乡。

记得以前,家乡还没通高铁的时候,只要一想到回家,除了激动之外,还有些许头疼。那意味着,回家要经过三四次的倒车——先坐上从北京西到石家庄的火车,再在石家庄坐公交车到客运站,转乘到我们县城的大巴,再从县城坐公交车到家……一个人拖着行李,大包小包,即使是大冬天,也会让你大汗淋漓。整个行程算下来,要五六个小时左右才能到家。

而最近几年,随着家乡门口高铁的开通,从北京回家一下子缩短至一个半小时。这也是最近几年我的家乡发生的最大变化——高铁通了,人们北上或南下,又多了一种便利选择。


从两轮脚踏到四轮驱动


囿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们家乡的人过年要进城买年货时,大多数都会去相邻的高邑县。2019 年春节前,和往年一样,我和父亲一同去了高邑县。和小时候对比不一样的是,这次我们是坐着同村姑父的车去的,这是他最近两年刚买的新车。

小时候,我们每次去城里,都是骑着自行车。那时候路上的电动车都很少,更别说四轮子的汽车了。而现在,几乎
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小轿车,车俨然成为现在农村人出行标配。

说到进城,不得不提的是现在农村人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变化。至少在我们当地,这种消费心理用一个词来来形容就是:“大方”。

人们的钱包鼓了,手上的钱多了。到了春节,是一年中最“慷慨”的一次——衣服要去县城里的商场买,鞭炮要买组合式的,灯笼要每年都买最新最大的,就连春联都要根据自己家的大门宽度买最大号的……这些看似“平常”的消费,十多年前都是想不到的。

除了隔壁县城成为我们当地人消费的“主战场”之外,市区也渐渐成为人们经常往返的重要地点。从乡村到城市,十五分钟高铁车程的距离,一天有十多个车次,去石家庄购物、旅游、游玩,成为我们当地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一百元到一千元


老人们都说,过年是给小孩过的。这句话一点都没错。2000 年,我们那一代的人那时八九岁,过年对我们来说,就是有新衣服穿,有小鞭炮放,偶尔从家里蒸的枣馒头上“偷”一个红枣吃,都是“胆战心惊”地高兴。那时候,我们的县城还没有这么繁华,过年年货都在本村的“集”上配齐,俗称赶集。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时的孩子都已成年、成家,又一代孩子出生。这些“00 后”的孩子们,宛如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们不为吃不到好东西、买不到好东西而犯愁。对于经历了“穷苦”时代而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人来说,从对自己孩子的消费满足上,他们真正体会到消费升级带来的幸福,并推动着当地消费理念的更迭。

举例来说,20 世纪 90 年代出生的孩子,每年春节能在村里集上买上一套价值或不超百元的新衣服、新鞋子,都能开心好一阵子。21 世纪出生的孩子,买衣服必须去城里的商场,专门买那些带牌子的衣服,一套衣服价格约为数百元,家境好的,也肯给孩子买近千元的衣服。


从“不敢看”到“我想买”


除了生活必需品,就连那些过去被我们认为是“看都不敢看”的奢侈品——黄金珠宝,都成为当下春节期间大家青睐的消费目标之一。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愈来愈大。年前腊月二十七,在我们隔壁县城商场一层里,有很多驻足、观看、购买黄金珠宝的消费者。她们之中,有年轻的新生代未婚女性,也有年龄较大的妈妈们。记者不禁感慨,农村人对黄金珠宝首饰的消费已经逐渐从一种刚需变成了美的追求,消费频率大大提升。

从 2018 年下半年开始,我舅妈就提醒我再去深圳的时候,给她带回来一个纯金项链。具体什么款式的,她自己也没说太具体,只说带着好看就行。因为工作的原因,没能帮她实现这个愿望。为此,我还专门跟她解释了一番,并许诺说,今年一定给她带回来一个性价比超好的金项链。

不得不感叹,我的家乡的变化,在最近十多年里,何止用一个“大”字能形容得了!变化之中,处处都有吃惊,甚至不可想象。在消费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富裕起来后,都开始主动掏出腰包为美而消费,为品质而买单。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理念越来越理性,同时也越来越和这个时代同频振动。

这就是我的家乡,那个一直让人近乡情更怯、如今更能感叹到巨变和幸福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