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雕大师吴卿走进深圳水贝 创新,从创“心”开始
文/本刊记者 杜灏 视频/田建
近日,中国当代艺术名匠、被赞为台湾“人间国宝”的金雕大师吴卿的金雕木刻精品展在深圳珠宝博物馆开幕,27件金雕木刻经典作品亮相。以99.99%的高纯度黄金为原料,结合各种雕塑工艺,每一件作品都深刻融入了他对于生命的感悟与见解,展现出精致贵金属雕塑艺术。此次走进深圳水贝,吴卿的作品为深圳珠宝带来了一场不同纬度的思想碰撞。
1
“别人做过,我不做”原创人生的开启
19岁,他便树立了毕生的志向,开启了他的原创人生:“历史别人做过的,我不做,历史上没有人做的,我来做。”
1956年,吴卿出生于台湾嘉义乡间。17岁时,他开始接触雕刻。有次他在参观台湾故宫博物院时,看到了小巧但却非常精致的核舟,当时吴卿就暗下决心,如果自己的作品要进入故宫,就必须比核舟更加精湛。随后他就一直找寻各种题材,直到19岁时他在制作传统的小工艺品时,无意间看到蚂蚁搬家,惊喜的他终于发现了渴望的题材,于是他开始养殖蚂蚁,研究蚂蚁的种类、情感、习性、生态。
19岁,他便树立了毕生的志向,开启了他的原创人生:“历史别人做过的,我不做,历史上没有人做的,我来做。”23岁,他做了一个少有同龄人敢为的决定——卖掉了父亲给他的5000平米土地,换来五年的生活费让吴卿专心制作木雕蚂蚁。28岁,他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木雕蚂蚁个展”,轰动了当时台湾传统雕刻行业,并随即应邀赴日本演出。对于台湾雕刻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后来曾有人评价他是台湾文创原点。
吴卿敢于创新的决心为他换来了人生的主动权,更为他开辟全新的事业蓝图。“抄袭只能赚到一点微薄的工费,而创新是独有的,它源自于艺术对于生命不同阶段的感悟和理解。“吴卿说,创新是高难度,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考验艺术家多重能力。但“创新又是简单的,技能大家都具备,是否能把作品做好的关键是一种心态。”
2
淬炼心性,一辈子都是梦中人
“我这辈子一直在做梦,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有天发现自己梦醒了,就会去打坐。”
吴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木雕蚂蚁的创作,40年来刀耕不辍,创作出大量精品力作。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起承转合,也为当代金雕艺术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创作之路。在大部分人以为吴卿一定是师出名门才会如此顺利发展雕刻艺术,实际上他非科班出身,没有系统的学过雕刻艺术,却因为真正的喜欢而将雕刻做到了极致,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来做每一件的作品都是我的天命“。
为此,吴卿在收徒弟也只收具备雕刻天赋的人才,他认为技能大家都具备,只是心态不同,很多人做一半就放弃了。“做艺术要傻一点、慈一点。”不被外界所影响才能制作真正的好作品。
作品:蝴蝶兰
本次展出27件金雕木刻作品当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悲喜交加》和《法喜》都是源于吴卿坐禅后的真实感悟。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农历年节,吴卿独自连续几天的禅坐,睁开眼睛时,剎那间,契入宇宙,万物都是空的,良久感受那执着的苦,眼泪不由自主的盈眶而出,内心充满悲悯与欢喜,他完全融化掉了,与莲花融合在一起,他变成了那只莲花。所以《悲喜交加》作品中头部往上长出一株莲花,是他期待的圆满。
在《法喜》也是以吴卿自己为本,头上的蝴蝶已经不是蝴蝶,早已转化为“真、善、美、慧”境界。于是他将这感受用手中的雕刻刀表达出来,先是将自己的人头像刻为木雕,从木雕原作概念重新反转为铜雕而创作,其脸部皮肤纹路毛孔细节都是以吴卿自己的皮肤为本,透过一刀刀的刻画,90%以上转换雕凿而成。
作品:法喜
吴卿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经由他心灵不断地修练、净化与升华,进而表达于外的技艺,达到心艺合一的境界。有的作品需要他和团队一起制作至少800天,有的作品最薄的部分只有报纸的四分之一厚。
当谈及他对于深圳珠宝行业的看法,他认为不需要做很多,哪怕一年只做好一件作品,一个行业如果有100件这样的作品,那么这个行业一定会影响全世界。做好每一件产品的过程,实际上对于自己内心淬炼的过程,而不是看似简单生产制作。
外界评价吴卿是一位金雕大师,而他对与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仅仅是一个逐梦者。“我这辈子一直在做梦,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有天发现自己梦醒了,就会去打坐。”对于创造如此精致入微的打造,在吴卿的心中碾磨雕刻不在眼前的金与木,而是心中一本本修行的经。
责编 :田建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