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璞滙:用上乘的画布,画出精美的画

2018-10-18


文/张文文




绘画是一门艺术,画师,是能给人带来感官享受的艺术家。艺术离不开载体,绘画的载体,或为纸,或为布,然而艺术家有卓有庸,画布也有优有劣。我们将着两重要素“排列组合”,才发现,仅有四分之一的“胜算”。当且仅当画技高超的艺术家遇到品质上乘的画布,才能绘就世间美好,成就传世佳作。


常人看来,玉雕似乎是一种神秘的工艺,远离生活;但究其本质,玉雕就是玉雕师在玉上作画,玉就是他的画布。这块“画布”自然也会有粗有细,有优有劣。析木玉作为一块“画布”,却是“天生丽质”——它与鼎鼎大名的新疆和田玉有着相似的成分,质地晶莹、细腻、温润有加;玉雕大师林金波作为以玉为纸的“画家”,亦有着深厚的功力、独特的情操。这二位相遇,可谓棋逢对手。于是,在昼夜的交替与磨具的转动中,林金波与析木玉的较量开始了。

 

林金波与析木玉的比赛,由《家风》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玉必有意,意必吉祥,家风之意,析木玉来承载。

 

《家风》·林金波


玉雕师用浮雕的手法,塑造一位男士、一位女士、一个孩子。男士手中执扇,似乎在与女子谈论着什么,女子则捧着一摞书,在听男子说话;有一个男孩躲在女子身后,好像犯了什么错误,又好像在躲避着学习,流露童真。


这简单的生活场景,其实正是对“家”这一抽象概念的艺术化表达。不难看出,这是父亲在教育着孩子的场景。从着装来看,这家人不是达官贵族,就是书香门第,但屋内没有任何多余的陈设,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朴素之风。


林金波想要表达的家风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大概是仁孝清廉、耕读传家吧!


说到耕读,古人在科举前都会读些什么书呢?四书五经六艺?都说自古文人多清高,倒是有那么八个清高的人,清高得让人忍不住直呼:此真乃快意人生!


《饮中八仙歌》·林金波



杜甫《饮中八仙歌》诗中描写了八个文人酒中作乐的情景,分别是: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杜甫用八句诗将八个人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林金波用两块析木玉,将抽象的诗歌具象化。


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画面是有限的。林金波在将诗歌汇入自己的作品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其中的艰辛,也许是他人无法体会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诗歌融入玉雕,就给人以“眼见为实”的直观感。林金波要让看不见的文学意象变成现实可见的玉雕画面,诗作脍炙人口,浮雕玉牌也足够吸引眼球。在这两块玉牌上,作者运用了“留皮巧雕”的手法,将析木玉的黄皮雕成了叶片,几片黄绿交错,是早秋的景色。玉牌上,有人提笔写字,有人欢快交谈,有人临风而立,有人执卷吟诵。林金波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将这八位的乐观、不羁、嗜酒如命的才子士人风貌,在细腻莹润的析木玉“画布”上完美呈现。

 

《画龙点睛》·林金波



在这块玉牌上,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是刚点完龙的张僧繇和书童,书童手中的砚还未拿开,张僧繇手中的笔还未放下,是刚为龙点完睛的状态;上部分是一条正欲腾飞的巨龙。玉牌通体无杂,玉肉细腻,唯有龙睛处是一块黑色瑕疵,然而正是这一小块瑕疵,成为整个玉牌的点睛之笔!


有玉必有瑕,但是在一位优秀的玉雕师手中,每一块玉又都完美无瑕,例如这件作品,如果没有这点瑕疵,它凭什么叫做“画龙点睛”呢?


一个人的作品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看林金波大师的作品,能看出他的为人正直洒脱和积极进取,更能看出他对玉石的真心喜爱,这种喜爱,简直可以媲美于“拜石”的米芾了!

 

《米芾拜石》·林金波

 


相传,米芾一心喜爱奇石,他任无为州监军时,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米芾将功名利禄视为粪土,却将奇石视为黄金,不惜俯身叩拜,可谓痴人。


且看玉牌上的米芾,他手拿笏板,俯身正欲拜石,仔细来看米芾的面部表情,他已经无在这块玉牌上,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分是刚点完龙的张僧繇和书童,书童手中的砚还未拿开,张僧繇手中的笔还未放下,是刚为龙点完睛的状态;上部分是一条正欲腾飞的巨龙。玉牌通体无杂,玉肉细腻,唯有龙睛处是一块黑色瑕疵,然而正是这一小块瑕疵,法控制自己的笑容,即使是垂眸,也不难感受出他眼中散发出的喜爱的光芒,世俗之人,贪财、贪名、贪爵位,而奇人米芾,贪的却是石头。


同为爱石之人,这件《米芾拜石》玉牌,大概便是林金波大师自我写照吧?


在这一块块析木玉玉牌上,林金波的功底、感情都完美地展现出来。玉不琢不成器,工不显不成技,这次博弈的结果,恐怕是平局,是千璞滙析木玉的美质成就了林金波大师,林金波大师亦用高超的技艺,将析木玉扬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