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锦文:用翡翠承载四十年岁月温情

2018-12-19

本刊记者 贺轶群


四十年改革开放历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中最铿锵有力的篇章,有建设的激情、有逐梦热情、亦有生活的温情,情情交融,感人至深。对于国家而言,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可观可感的,对于大时代下的寻常生活,这段岁月会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常言道“岁月无痕”,如何用作品记录无形的时代印记?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见、所闻化为艺术,凝成永恒?对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会玉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文宝斋翡翠博物馆馆长廖锦文有着自己的思考。他用玉雕,记录了40年时代演进映照于个人心中的细腻感受。


四会并不产玉,却因为便捷的交通、悠久的技师传承,成为缅甸翡翠加工、贸易地之一,有“他山之石,四会成器”的美称。廖氏家族是当地的制玉世家,生于1966年的廖锦文是家族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他的玉雕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走来,他用艺术之笔,描绘出一幅壮美的时代画卷。



廖锦文作品《温暖一生》



谈到对40年社会生活的心灵感悟,廖锦文用自己的作品《温馨一生》说明一切:作品使用写实手法,雕琢一条围巾悬挂于枯木之上,纹路清晰,质感细腻。“围巾代表什么意思?围巾是很温暖的,传递关爱、贴心的感觉。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用心交流,遵守礼仪,社会才更和谐。是生活中的款款温情启发了我的创作思维,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件作品。”廖锦介绍到。廖锦文十分看重玉雕作品的文化内涵,他认为文化创作可以赋予作品无限的生命,留给后人启发。优秀的作品要承载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情怀,成为人文符号,为后人留下解读的空间。




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开天辟地》,表达了他对改革开放早期岁月的感受。


廖锦文说:“当时的深圳,可谓热火朝天,很有时代的激情。我的父亲、哥哥是最早去建设深圳的一批人。当时我还在读书,后来做了玉器,我就想,很有必要把这段峥嵘岁月记录下来。这种前所未有的激情怎样用传统文化来表达呢?我想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天辟地,即先人一步,敢于创新、突破,改革开放和深圳的腾飞,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艰辛创业的岁月,需要建设者具有开天辟地的胆识与魄力,大刀阔斧,摧枯拉朽。正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对特区建设饱含激情的激励:“中央没有钱,只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要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如今,经济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显现,粗放式开发已不再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从“科学发展”到“生态文明”,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人与自然怎样和谐共存?这一问题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怎样用玉雕作品呈现这一时代话题?廖锦文有自己的考虑。


为此,他创作了《禅》。廖锦文认为,“禅”思想的内涵之一,即是回归自然,顺势而为,不强求,守规律。


嶙峋的高山、山巅的古塔、崖壁的山洞、洞中的修行者,以及一支循烛光而来的飞蛾......作品营造了一方深邃的意境。俗话说“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但是在《禅》中,廖锦文对“飞蛾扑火”却有不同的解读:“谁都不能阻挡扑向油灯的飞蛾,这是自然规律,是为了光明而追逐;事物的存亡各有道理,人不能强行扭转、干预,而应该总结、思考、理解大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治理国家也需要这样的思维。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前进中,我们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这就是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理解。”


最后,面对如今越来越庞大的首饰消费市场,廖锦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担忧,他认为玉雕、首饰市场的发展之道是:少而精,不泛滥,回归工匠精神,推动文明进步。


廖锦文认为:“改革开放后,玉器首饰蓬勃发展了40年,此时我们尤其要反思总结,产品是做得越多越好?还是越精越好?是要做强做大?还是做好做精?这两方面其实是可以平衡的。怎么样平衡?需要反思,需要探索的智慧。市场要有自律,不能贪多,否则一定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