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萃华珠宝的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新

2019-09-14


文 | 记者 贺轶群


新消费时代,是一个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日益个性化的消费群体,“传承”与“创新”无疑将成为珠宝企业转型升级的“左膀右臂”。在9月11日举办的2019(第六届)中国黄金珠宝盛典上,萃华珠宝执行总经理柴钢就以此为话题,分析了消费市场的新常态,阐明了珠宝文化新常态下的价值体现,并且介绍了萃华珠宝在非遗文创规划、创新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许多观点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为珠宝行业授了生动的一课。


消费市场新常态

 

柴钢分析了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消费环境,他认为,国内经济发展已进入成熟期,经济增速放缓,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另外,随着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登场,主流消费心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从物质消费转为精神消费,同时更加注重消费体验。

具体而言,如今90已经进入职场,他们的消费意愿得到释放;而80后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收入与消费水平提升。年轻一代消费者物质生活更加充裕,因此更注重精神追求,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更容易接受创新与新事物

另外,新一代消费群体并不“崇洋媚外”,市场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00”消费者认为国产品牌并不比国外品牌差,这为国产品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渠道需求方面,柴钢讲到,目前中国零售业发展进入“第三次浪潮的后半场”。所谓“第三次浪潮”,是指从百货商店一统天下,到百货、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等多种实体零售业态并存,再到如今电商、新零售崛起;“下半场”则意味着新零售逐渐成为趋势,线上线下多种业态融合。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对消费体验方式的追求。

柴钢指出,当前的新零售基于消费大数据的产品研发、精准营销、场景设置、供应链管理、组织架构等综合模式,在这一模式的运作中要考虑到多种要素的作用。柴钢讲到两层经营逻辑,顶层逻辑是“品质产品+高效服务=极致体验”;底层逻辑消费者需求+渠道需求=核心思维”。消费者实际购买的产品是核心,离开这一点,品牌、模式都无从谈起。

 

珠宝文化新常态下的价值体现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的两大领域,作为拥有125年发展历史的萃华珠宝而言,它本身就是对文化创新与传承的一种诠释。柴钢梳理了萃华珠宝的发展历史,指出在新消费时代,传承、创新仍然是文化创新、品牌建设的两大主题。传承并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其内核是基于文化情感的需求、精致品质产品、浑然一体的体验外延是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数字协同一体化,只有内外联动,才能在传承中发展,为品牌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让年轻一代消费者了解、认同传统文化

柴钢将萃华珠宝所传承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点:匠心之勤、高品质时尚格调之诚、道心之信,以独具东方特色的宫廷文化为价值依托,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新的理念,从而为品牌带来历久弥新的价值。

柴钢指出,萃华珠宝公司于2014年11月4日上市,这是公司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为提升品牌价值开创了新的可能性近年来,萃华珠宝逐渐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进行全球巡展,将雍容华贵的东方文化传递到流行时尚的最前沿,在巴黎时装周、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场合频频亮相绽放光彩;同时进驻故宫,开设故宫萃华店,与故宫博物院开展深度合作。萃华珠宝一直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也将碰撞出更多的创新火花。

 

萃华珠宝非遗文创规划

 

柴钢说,“只为更精致的生活”是萃华非遗文创珠宝的产品思路,品牌理念只有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才能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他还指出,时尚总是自上而下的,大国崛起、文化自信、中国概念等一系列价值观的推崇,催生了设计领域、品牌建设的“新国潮”,用中国非遗工艺演绎时尚元素、用国际语言演绎中国元素,才能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让品牌搭上“大国崛起”这趟快车。

除对产品、品牌的建设外,萃华还推出一整套场景规划,以满足新消费时代对体验感的需求,打造东方生活美学体验馆。

柴钢讲到,萃华品牌将以珠宝为源头,整合服装、配饰、家居生活用品等相关艺术领域,将萃华品牌逐步打造成兼备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国际化民族品牌。将以“萃华一一东方生活美学体验馆为依托,展现其东方美韵、国际化时尚感的设计风格。在国内珠宝行业中率先开创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以开放性的思维更好融合创新发展理念,以珠宝为核心并最终发展成为融合多品类相关领域的民族性国际品牌。

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萃华珠宝的经营理念中,随处可以看到对这一理念的体现。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萃华珠宝用传统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赢得发展新机遇。

柴钢说,萃华珠宝公司125年的历史,是成长的印记,更是下一个百年的底气,与文化融合,在创新中发展,是萃华的品牌自信,也是当今珠宝行业转型升级的“不二法门”。

演讲的最后,柴钢引用一句古语:“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行业的通力合作,也离不开各方机构的支持。柴钢表示,只有增进交流合作,才有利于行业的成长于提升,行业整体向好,产品、服务、品牌建设才能有更好的保证。(责编:余晓菲)

相关阅读